公元前195年漢高后三年農(nóng)歷正月至二月
凜冬的北地,白雪皚皚,湟水冰封,天地間一片銀裝素裹。去歲秋冬的忙碌與喧囂,隨著年關的臨近和嚴寒的加劇,漸漸沉淀下來。狄道城內,家家戶戶雖仍顯清貧,但屋檐下懸掛的腌肉、地窖里儲藏的粟米,總算讓這個新年有了幾分難得的踏實氣息。靖王府中,也依照禮制舉行了祭祖和賀歲儀式,雖不及長安繁華,卻也莊重有序。然而,對于靖王李凌而言,這個冬天并非休養(yǎng)生息的時節(jié)。外部壓力的暫時減輕,恰恰為他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來系統(tǒng)性地梳理和鞏固過去一年多在血火與博弈中艱難建立的統(tǒng)治根基。他的目光,已從應對具體的危機,轉向了構建更長久的制度保障。
正月剛過,年味尚未完全散去,李凌便召集了以周勃、公孫闕為核心,并包括高順及幾位新近提拔的得力干吏在內的核心幕僚,在王府暖閣內舉行了一場為期數(shù)日的閉門會議。會議的主題,便是制定一套系統(tǒng)性的、適用于北地邊郡長遠發(fā)展的方略,李凌將其命名為“靖邊三策”。
“去歲一年,我北地歷經(jīng)血戰(zhàn)、御外安內、休養(yǎng)生息,終得初步安定。然,北地之患,非一日之寒;安邊之策,非一時之計。”李凌開門見山,目光掃過在座諸人,“匈奴雖暫亂,其勢未衰;朝廷制衡,如影隨形;內部百廢待興,人心待聚。當此之時,我等須定下長遠之規(guī),使我北地不僅能御敵于外,更能強基固本,立于不敗之地?!?/p>
周勃沉聲道:“王爺所慮極是。北地欲長治久安,首在強軍足食,次在撫民興教,再次在睦鄰通商。然,需有具體章法,方能持之以恒?!?/p>
公孫闕補充道:“確需如此。以往諸事,多為應對突發(fā),雖有成效,卻略顯零散。若能將其系統(tǒng)化、制度化,形成定制,則政令暢通,事半功倍,亦能減少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之弊?!?/p>
李凌頷首,示意公孫闕將早已準備好的草案分發(fā)眾人。草案洋洋灑灑,涵蓋了軍政、民政、邊務等諸多方面,其核心便是“靖邊三策”:
其一,固本策。核心為“寓兵于農(nóng),積谷強兵”。明確規(guī)定擴大軍屯范圍,鼓勵士卒攜家眷墾荒,所獲糧食除自給外,部分上繳作為軍儲;建立完善的郡、縣、鄉(xiāng)三級糧倉體系,豐年儲糧,荒年賑濟,戰(zhàn)時支前;大力推廣代田法等先進耕作技術,由官府提供種子、農(nóng)具借貸,并興修水利,確保農(nóng)業(yè)穩(wěn)產(chǎn)。軍事上,完善烽燧預警體系,定期演練守城及野戰(zhàn)戰(zhàn)術;嚴格軍功爵賞制度,確保有功必賞,激勵士氣;建立傷殘士卒撫恤及子弟優(yōu)先入仕的常制。
其二,撫遠策。核心為“剛柔并濟,分化戎狄”。對匈奴,保持強大軍事威懾,加強斥候偵察,知其動向;對周邊羌胡部落,區(qū)別對待,對恭順者如燒當羌,開展有限度、受監(jiān)管的邊境互市,以糧食、布帛、茶葉換取其馬匹、牛羊,并暗中收集情報;對桀驁不馴、時??苓呎撸瑒t堅決打擊,以儆效尤。同時,鼓勵邊民與羌胡通婚(需報官備案),以柔化之。
其三,育才策。核心為“興學選賢,以文輔武”。擴大和完善郡府“學吏館”,不僅培養(yǎng)文書吏員,更增設算學、律法、工造等科,選拔軍中聰穎子弟及民間良才入學,優(yōu)秀者充任郡縣屬吏或軍中參軍;鼓勵民間私學,對辦學有成者給予褒獎;王府設“典學官”,負責子嗣及宗室子弟的教育,聘請名儒教授經(jīng)史子集,不忘武事騎射,培養(yǎng)文武兼修之后繼者。
【系統(tǒng)提示:宿主進入戰(zhàn)略制度構建階段,從應對型治理轉向體系化建設,統(tǒng)治藝術邁向成熟…宿主狀態(tài):深思熟慮,著眼長遠,系統(tǒng)規(guī)劃軍政民政,展現(xiàn)卓越的制度設計能力與戰(zhàn)略遠見…】
草案一出,閣內眾人皆凝神細閱,時而低聲討論,時而提出增補意見。高順對軍事相關條款尤為關注,提出烽燧傳遞信號應更加細化,軍功評定標準需更具操作性;周勃則對糧倉管理、賦稅減免細則提出了具體建議;幾位新任吏員也大膽建言,涉及基層治理的諸多細節(jié)。李凌耐心聽取,與公孫闕一同記錄、修改。經(jīng)過數(shù)日的反復研討辯難,“靖邊三策”逐漸完善,內容更加詳實,措施更具可行性。
“此三策,乃我北地未來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的立身之本?!崩盍枳罱K定調,“勃兄,你總攬民政,固本、育才二策,由你主導推行,子通先生輔之,務必細化章程,分發(fā)各縣,嚴格執(zhí)行,定期考核。高順將軍,撫遠策中涉及軍事及邊務部分,由你負責,與灌嬰、劇孟等將領會商落實,尤其是對羌胡的策略,務必精準,恩威并施。所有舉措,皆需記錄在案,定期向本王稟報進展?!?/p>
“臣等遵命!”眾人肅然領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們明白,這不僅僅是幾卷文書,更是關乎北地未來命運的藍圖。
二月初,春寒料峭,“靖邊三策”的各項細則開始在北地郡層層推行??じ臅祚R傳至各縣,縣令、薔夫召集鄉(xiāng)老、亭長宣講新策。軍屯的土地被重新規(guī)劃,水利工地上再次出現(xiàn)了軍民協(xié)作的身影。學吏館擴大了招生規(guī)模,課程也更加系統(tǒng)。邊境上,漢軍游騎依舊警惕,但對往來商隊的檢查,在符合“撫遠策”規(guī)定的前提下,效率有所提高。一種有序而充滿希望的氣氛,開始在冰雪初融的北地彌漫開來。
然而,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風順。一些豪強對擴大軍屯占用土地有所不滿;部分羌胡部落對互市的限制心存疑慮;基層吏員對新政的理解和執(zhí)行能力也參差不齊。李凌對此早有預料,他一方面嚴令周勃、高順等人加強督導,懲治怠政或曲解政令者,另一方面,再次展現(xiàn)其柔韌的手腕。對于配合新政的豪強,給予一定的商業(yè)便利或榮譽;對于守規(guī)矩的羌部,適當放寬交易物品種類;對于吏員,則加強培訓,并提拔干才。
一日,李凌微服巡視狄道城外的軍屯點,恰遇幾名老卒正在指導新附的流民家庭開挖溝渠。見王爺親至,眾人慌忙行禮。李凌擺手制止,與他們蹲在田埂上交談,詢問新政落實的情況、遇到的困難。一老卒感慨道:“王爺,這‘靖邊策’好?。≡郛敱挠辛颂?,家小有了著落,打仗就更賣力了!就是這水渠,還得多挖幾條才好。”李凌仔細聽著,當即吩咐隨行的吏員記錄,回去后與周勃商議增調人力。這種深入基層、體察實情的作風,使得新政在推行中不斷調整優(yōu)化,也更得民心。
與此同時,李凌并未放松對外的警惕。朔方都督蟲達那邊,對于北地悄然推行的新策似乎有所耳聞,但并未直接干涉,只是在其例行公文中,再次強調邊郡事務需與都督府“保持溝通”。李凌的回復依舊恭謹,表示一切舉措皆為“鞏固邊防、安撫百姓”,符合朝廷法度。雙方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長安方面,田仁御史回京后的奏對似乎并未掀起太大波瀾,至少表面如此。呂后臨朝,諸呂勢力漸漲,朝廷內部的權力傾軋日益激烈,對于遙遠的北地,只要不生大變,暫時無暇過多顧及。這為李凌推行“靖邊策”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
二月底,冰雪漸融,柳梢泛綠。靖王府的后園中,李玄業(yè)已能踉蹌奔跑,李玄承更是活潑好問。李凌在處理政務之余,常攜二子在園中散步,指著剛剛發(fā)芽的草木,教導他們識別萬物,講述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王妃劉玥在一旁含笑看著,眼中滿是安寧。家族的延續(xù)與北地的未來,在這初春的生機中,似乎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靖邊策”的推行,如同在這片歷經(jīng)磨難的土地上埋下了深沉的種子。它們或許不會立刻長成參天大樹,但卻在悄然間,將統(tǒng)治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廣。李凌深知,前路依然漫長,挑戰(zhàn)不會消失,但有了這套初步成型的制度體系,北地這艘航船,便有了更明確的航向和更強的抗風浪能力。根基,正在這看似平淡卻至關重要的制度建設中,一步步走向深植。
【史料記載】
*官方史·漢書·高后紀:“高后三年春,靖王凌在北地頒行‘靖邊三策’,務農(nóng)訓卒,通商柔遠,邊政一新?!?/p>
*家族史·始祖本紀:“高后三年春,凌公制‘靖邊三策’:一曰固本,寓兵于農(nóng),積谷修武;二曰撫遠,懾匈奴,撫羌胡,控市易;三曰育才,興學館,選賢能。頒行郡縣,厲行考核,北地根基日固。”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高后三年春,上帝定‘圣靖邊三策’,固圣本,撫遠夷,育圣才,圣域之基遂深?!?/p>
*北地秘錄·凌公定策安邊:“李凌頒靖邊三策,農(nóng)戰(zhàn)結合,恩威并施,興學選賢,北地制度初立?!?/p>
(第二百六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