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周瑜面色沉凝,大步轉(zhuǎn)出。他一直在后偷聽,見己方文臣被諸葛亮一番“未來論”說得啞口無言,心下大急,再也按捺不住。
他目光如電,直視諸葛亮:
“挑撥離間,動搖臣心,此乃使者之道?依你之言,為臣者見勢不妙,便可改換門庭,人不義,何以立天地間?臣不忠,國何以立?”
周瑜此言,站在了道德制高點(diǎn),試圖挽回局面。
諸葛亮面對周瑜的質(zhì)問,卻不答話,只是微微一笑,羽扇輕搖,目光掃過堂上眾臣。
那些江東文臣被周瑜點(diǎn)破心思,又見諸葛亮這般姿態(tài),更是尷尬,紛紛低頭,無人敢與周瑜目光相接,更無人出聲附和周瑜的“忠義”之言。
周瑜見己方無人響應(yīng),心中更怒,知道士氣已泄,只能將矛頭對準(zhǔn)諸葛亮:
“諸葛孔明!休要故弄玄虛!劉駿索要太史慈,無非是想增強(qiáng)實(shí)力,圖謀江東!我江東縱暫處下風(fēng),也絕非任人宰割之輩!”
諸葛亮這才緩緩開口,語氣平和,卻字字誅心:“周都督言重了。劉州牧索要太史慈,一為履約,二為惜才,何來圖謀江東之說?倒是都督你……”
他話鋒一轉(zhuǎn),目光睥睨地看向周瑜:“因私廢公,挾怨報(bào)復(fù),才是真正陷江東于不利之地吧?”
周瑜心頭一跳,暗惱道:“你此言何意?”
諸葛亮羽扇輕點(diǎn),聲音清晰地傳遍大堂:
“世人皆知,周都督未婚之妻喬氏,如今已在劉鎮(zhèn)國后宅。都督對此一直耿耿于懷。
此次阻撓歸還太史慈,莫非是借此機(jī)會,公報(bào)私仇,欲挑起兩地大戰(zhàn),以泄心頭之憤?”
他踏前一步,氣勢逼人:“為一己私怨,置江東安危于不顧,致使十萬將士新敗江北,損兵折將,錢糧耗盡!此乃忠臣所為?周都督,你的私心,也未免太重了!”
“你——”周瑜氣得臉色煞白,手指諸葛亮,胸口劇烈起伏,一口逆血差點(diǎn)噴出。
此事是他心中最大傷疤,如今被諸葛亮當(dāng)眾揭開,更是扣上因私損公的罪名,他如何不怒?不羞?不惱?
但他終究是周瑜,強(qiáng)壓下翻騰的氣血,咬牙道:“諸葛亮!休要血口噴人!激將之法,于我無用?!?/p>
諸葛亮見他如此,知他已亂了方寸,不再進(jìn)逼,只是淡然一笑,退回原位。
堂上再次陷入寂靜,只有周瑜粗重的喘息聲清晰可聞。
諸葛亮以勢壓人,江東新敗乃是事實(shí)。所謂成王敗寇。仗打輸了,任你說破天也是無用。
次日,孫權(quán)正式在偏殿接見諸葛亮。
經(jīng)過昨日舌戰(zhàn),江東文臣的氣焰被打壓下去,周瑜也因被諸葛亮扯破“舊傷疤”而暫處下風(fēng)。
孫權(quán)心中天平,已然傾斜。
“諸葛先生昨日風(fēng)采,吾已聽聞?!睂O權(quán)端坐主位,努力維持著威嚴(yán),“先生此來,只為太史子義?”
諸葛亮拱手一禮:“吳侯明鑒。首要之事,自是迎回太史將軍,以全信義。此外,亦為劉、孫兩家長久安寧而來?!?/p>
孫權(quán)哼了一聲:“長久安寧?劉鎮(zhèn)國遣賈文和行龐氏毒計(jì)時(shí),可曾想過安寧?如今卻還有臉面來要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