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匠人流入淮安,隨之而來的是無數(shù)的流民。
劉駿的商隊,兼宣傳隊,不僅四處宣傳淮安對匠人的重視,還不停吹噓淮安亭侯的仁義,以及流民到達淮安后如何安居樂業(yè)。
雖然話里多少有些夸大,但在淮安有飯吃是實打?qū)嵉氖聦?。所以,宣傳隊吹起牛來,也是臉不紅心不跳。
無數(shù)走投無路的流民,或者被豪強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拖家?guī)Э?,走向淮安?/p>
劉駿對此早有準備,早早派出人手,在四方官道上,設立接待點。
一來,可救濟前來投靠的百姓。二來,可先一步梳理流民,嚴控疾病傳入。
時光荏苒,期間歷經(jīng)多次高強度明爭暗斗,刀兵相見,挫敗了數(shù)次外部勢力的滲透,劉駿終于在徐州徹底站穩(wěn)腳跟。
大量流民涌入,淮安城人口一度膨脹到八萬眾。
放在現(xiàn)代,這點人口就是個小鎮(zhèn)??稍诠糯呀?jīng)是人口大縣。
冬去春來。
一場重要會議在新城剛建好的民政司舉行。
糜竺將一卷厚厚的麻紙攤開在劉駿面前,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數(shù)字。
“去歲收攏流民,筑城、開墾新田,補貼百姓過冬物資,耗費巨大。庫中存糧雖足。然,糧價高起,我淮安糧食全靠外購,一旦斷糧,頃刻便是大亂。”
議事廳里氣氛凝重。趙云按劍而立,眉頭緊鎖。陳庸和蔡邕看著那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臉色發(fā)白。
糧食——這座新興之城頭頂懸著的利劍,從未真正移開。
原因是作為主事人的劉駿,實在太會花錢了。
大手大腳,今天干這個,明天干那個。
淮安近十萬人,全部是他的工人。
光工錢口糧每天得有多少錢糧流出去?
要不是他點子多,會賺錢,如此濫用人力,淮安城早就亂了。
但問題正如糜竺所說那般,全靠買糧過日子,遲早要出事。
現(xiàn)在糧價每個月都在漲,萬一斷糧,大禍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