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通往東南的道路上,一支軍隊(duì)正在沉默地疾行。
隊(duì)伍中夾雜著家眷馬車,士卒們面帶疲憊與惶惑,氣氛十分壓抑。
這正是棄城而走的張繡、賈詡及其部眾。
離開熟悉的地界,前途未卜,軍中彌漫著不安的情緒。
張繡本人亦是眉頭緊鎖,不時(shí)回望來路,既怕曹操追兵突然殺至,又對選擇廣陵這條路開始心生疑慮。
“文和,”張繡策馬靠近賈詡,低聲道,“我等棄了宛城,前去投奔那僅有彈丸之地的淮安侯,是否太過草率了?
若那劉駿只是虛張聲勢,并無真才實(shí)料,我等豈非再無退路?”
賈詡騎在馬上,面容一如既往的平靜。
他緩緩搖頭道:“將軍,既已下定決心,何故反復(fù)?
此刻回頭,已無可能。曹操之恨,傾淮河之水難以洗刷。
劉表處雖可暫棲,然其暮氣沉沉,保境安民尚可,進(jìn)取不足,絕非可托付之明主?!?/p>
“廣陵雖地狹,其地處江淮之交,水路暢通,鹽利豐厚,若能有效經(jīng)營,未必不能成事?!?/p>
“話雖如此,然,我等無功而投,屆時(shí),可得重用?”
“哈哈,將軍勿擾,”賈詡大笑,“我等并非毫無憑仗。
將軍麾下驍騎乃百戰(zhàn)精銳,此去廣陵,是雪中送炭,非寄人籬下。劉駿欲成大事,豈會不善待將軍?此去,是合則兩利之事。只是……”
賈詡眼中閃過一絲精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shí),且看吧?!?/p>
正說話間,前方斥候飛馬來報(bào):“將軍,前方發(fā)現(xiàn)大隊(duì)騎兵,打著‘趙’字旗號,似是廣陵軍馬?!?/p>
張繡心中一緊,下意識握緊長槍:“來了多少人?是何意圖?”
斥候道:“觀其陣勢,約三千騎,軍容嚴(yán)整,但似乎并非迎戰(zhàn)陣型,倒像是迎候。”
“迎候?”張繡一愣。
賈詡微微頷首:“此必是淮安侯派來接應(yīng)我等的兵馬。此舉既顯其重視,亦防我等途中生變或臨時(shí)改變主意?!?/p>
很快,雙方軍隊(duì)相遇。
張繡兩人只見對方軍陣之前,一將白馬銀槍,英姿勃發(fā),正是趙云趙子龍。
趙云催馬向前,于馬上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