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六月初
韓徹的訂單圓滿完成,鐵匠鋪獲得了喘息之機,也贏得了寶貴的信任。但林楓的思緒,早已飛向了更遠的地方。他知道,僅僅復制現(xiàn)有的兵器,不足以在即將到來的巨變中掌握主動。
這一日,他屏退旁人,只留下王鐵柱在工坊內(nèi)。爐火在水力鼓風的吹動下靜靜燃燒,映照著林楓凝重的面色。
“柱子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東西,關乎我們最大的秘密,絕不可外傳?!绷謼鞯穆曇舻统炼鴩烂C。
王鐵柱重重點頭,黝黑的臉上滿是堅毅:“林兄弟你放心,俺這條命都是你救的,絕不會泄露出去半句?!?/p>
林楓取出一疊精心繪制的圖紙。王鐵柱湊近一看,頓時愣住了。圖紙上的物件結構精妙,與他所知的任何兵器都大不相同。
“這是……火銃?”王鐵柱遲疑地問道,圖紙上的物件雖有銃管和擊發(fā)機構,卻不見火繩。
“不完全是。”林楓指著圖紙核心的一個夾鉗裝置,“我叫它‘燧發(fā)槍’。你看,這里用燧石代替火繩,扣動扳機時,燧石撞擊這個鋼片,產(chǎn)生的火星直接引燃藥池里的火藥,從而發(fā)射。”
王鐵柱倒吸一口涼氣。他雖不是火器專家,但也深知火繩槍的弊端——雨天無法使用,發(fā)射緩慢,那根明亮的火繩在夜間更是暴露目標的禍根。若真能如林楓所說,用燧石擊發(fā)……
“這……這真能成嗎?”他的聲音激動的有些顫抖。
“理論可行,但需要最精密的加工?!绷謼鞯氖种竸澾^圖紙上一個個關鍵部件,“尤其是這擊發(fā)機構,燧石夾、擊錘、火藥池蓋,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還有這槍管,我們需要打造能承受更強火藥的厚壁鋼管。”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燧發(fā)槍的每一個零件,其精度要求都遠超弩機。鐵匠鋪現(xiàn)有的工具和經(jīng)驗,都顯得捉襟見肘。
最初的試制充滿了失敗。
第一次,燧石夾力道不足,火星微弱,無法引燃火藥。
第二次,擊錘與火藥池蓋聯(lián)動不暢,時靈時不靈。
第三次,更是因為槍管強度不夠,在試射時險些炸膛,驚出兩人一身冷汗。
失敗沒有讓林楓氣餒,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動用了寶貴的電腦電量:剩余49%,讓“知微”對設計進行了微調(diào),并模擬了不同鋼材在不同受力下的形變數(shù)據(jù)。他根據(jù)結果,重新調(diào)整了鋼材的配比和熱處理工藝。
王鐵柱更是拿出了畢生所學,日夜不休地守在爐邊,反復試驗。他那雙原本就粗糙的大手,如今更是布滿了燙傷和刻痕。
半個月后的一個下午。
鐵匠鋪后院,林楓和王鐵柱屏息凝神。眼前,是那支凝聚了無數(shù)心血的第一代燧發(fā)槍。槍身采用優(yōu)質核桃木,槍管厚重,閃爍著冷冽的藍光,那精巧的擊發(fā)機構如同藝術品。
林楓親自裝填——倒入標準量的火藥,用通條壓實彈丸。他扳開擊錘,那塊精心挑選的堅硬燧石被牢牢夾住,對準了藥池旁的擊砧。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扣動扳機。
“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