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在地球與wY-bG-3的必經(jīng)之路上有著一塊“狹長”的星障區(qū)域,在沒有部署足夠的S線擴大器基站(用于人工穩(wěn)定超空間通道)消除這個“debuff”之前,凱洛倫不能冒險讓艦隊穿越其中,只能繞路。
如果說路程上的困難第一秩序尚能咬咬牙忍了,那么還有一個讓凱洛倫與皮維上將兩人真正感到頭疼的問題:海軍兵力不足。
說實話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自從征服行動開展以來,兵力不足的陰影就一直伴隨著第一秩序,一開始的前期準備階段,活動范圍局限于澤塔星系一地尚不明顯,后期的“雷霆”行動階段,盡管明智地采取了斬首戰(zhàn)術,直接攻擊太陽系,但隨著戰(zhàn)線的鋪開,兵力不足的問題愈發(fā)明顯。
看到這里,或許有記憶力好的軍(書)官(友)們會提出疑問:不是說整個第一秩序巡洋艦以上級別戰(zhàn)艦尚存126艘嗎?就算超空間門還沒有連通,主力艦過不來,這些小船過來增援,總可以吧?
是的,理論上來說這個想法不能說錯,最高領袖甚至還會為軍官們的博聞強記點贊,但126艘戰(zhàn)艦,看似很多,實際上只要逐一細分:本土星系防衛(wèi)、巡邏、擴張的資源星系保護、貨運船隊護航任務、敵對星系壓制。。。。。。每一個方面,都有著不能放棄的必要理由。
畢竟在已知存在有第三方外星勢力的現(xiàn)行情況下,第一秩序不可能把減輕防御壓力的希望寄托于對面的敵人全都是和地球人一樣的菜雞(實名辱地了)。
因此在這些必要的方方面面都扣除之后,真正能投入機動作戰(zhàn)的兵力自然就少之又少。
就說當前這只追擊艦隊,在皮維上將費盡心思的調(diào)配下,總兵力組成也只不過為原66特別任務艦隊之全部(1極限-A+2維護者+2騎槍級+4突襲者)加上從澤塔守備艦隊與大后方那邊調(diào)來的4艘突襲者、2艘“珍貴”的星云K級和更加“珍貴”的1艘控告者級電子戰(zhàn)護衛(wèi)艦,整支追擊艦隊的編制才堪堪達到了16艘。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當為此煩心的凱洛倫看到身旁正圍在一圈開小會互相鼓勁的克魯茲一行人,靈光一閃間有了主意:【為了這些地球人出生入死的,他們也該為宇宙和平出點力了吧!】
說干就干,協(xié)商出兵嘛,人家最大的大佬不就都在船上嘛?
在行動力爆棚的最高領袖與四大國首腦代表進行了充分懇切的“協(xié)商”過后,雙方達成協(xié)議:四國組建遠征軍,歸于第一秩序追擊艦隊指揮節(jié)制,同時第一秩序派遣專機將經(jīng)過充分消毒的四國政要都“禮送”至本國軍艦。
籌建細節(jié)按下不表,最終確定遠征軍主力從實力最強的UScm與Upp之中選擇。
計劃中,屆時將由地球軍彌補第一秩序地面部隊數(shù)量的不足,擔任行星登陸作戰(zhàn)的主力。同時,又因為不能指望地球人自己那慢的令人發(fā)指的龜爬超光速航法,只能通過大型戰(zhàn)艦加外部對接的模式讓這些地球遠征軍搭一趟“順風車”,因此在部隊挑選上,諸如天津級、布干維爾級等體型較大的新銳戰(zhàn)艦便無法選擇。
最終,經(jīng)克魯茲的建議下,遠征軍選擇了只有400米出頭的安達斯特斯級強襲登陸艦,這種UScm制式軍艦防護畢竟到位、又有足夠的載荷量,突出一個“皮厚餡大”。
4艘安達斯特斯級各攜帶一個陸戰(zhàn)營與裝備,通過外部鉚接結(jié)構(gòu)與斯蒂爾頓線(之前牽引至高無上號斷裂部分的超碳納米材料)將之固定在第一秩序追擊艦隊中4艘600米以上的大型戰(zhàn)艦身上,隨之一同進入超光速。
而在凱洛倫的授意下,這支地球遠征軍,歸于克魯茲指揮。雖然克魯茲一再表示自己不懂艦隊戰(zhàn),但在凱洛倫向其明確表示他們只要負責地面作戰(zhàn)任務,太空中的事不需要操心之后,最終還是應承下來。
最終,在經(jīng)過2天的緊張改裝與整編后,第一秩序追擊艦隊終于啟程,并在三天后抵達了Rt-w-4587星系,進行最后的休整。
這個蠻荒星系距離此行的目的地,只有最后一跳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