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衛(wèi)三同步軌道,9號軌道船塢。
兩組大型對接臂之中,一艘匕首狀的大型軍艦正緩緩向后倒退,駛離港口。
1600米的艦體在標志性的灰白色海軍涂裝之下被襯得更顯冷酷肅穆。
待艦艏完全離開港口一段距離之后,軍艦尾部4座天鵝座太空工程Gm-4A型輔助離子引擎內靛藍色輝光依次亮起,在全艦數百個隱蔽式姿態(tài)噴口的的幫助下,這艘龐大的戰(zhàn)爭機器開始原地轉向,繼而駛向不遠處的預先劃定的集結區(qū)域。
在那里,29艘與它模樣別無二致的“兄弟姊妹”們正整齊而沉默地排列在太空中,如同等待接受檢閱的士兵。
【生產編號:EmY-9-0060-0018】
【級別:ISd-III型】
【下水日期:AFE60。0201】
。。。
觀察舷窗的玻璃鋼將凱洛倫低頭閱讀眼前報告的景象倒映其上。不多時,待全息文字關閉,重新望向窗外代表戰(zhàn)艦引擎光芒的方向,凱洛倫負手而立,有些微微出神。
自完成對“異形宇宙”人類勢力(凱洛倫依照記憶中的資料私底下取的稱呼)的統(tǒng)合后,已經過去整整五年。
五年,對一個連自家“移動首都”都讓人切成兩半、一度到覆滅邊緣的獨裁政權來說,能改變的事著實有限;
但如果五年,對一個統(tǒng)合了一整個疆域最遠橫跨200光年、人口近300億的成熟文明的新興星際國家來說,能做的事就有很多了。
當前的第一秩序,與五年前初來乍到的那個殘兵團體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是組織架構。
曾經在星戰(zhàn)銀河系的“崛起時代”,第一秩序盡管控制著從未知空間到外環(huán)橫跨數萬光年的廣袤領土,擁有至少數百個工業(yè)化星球、數千個成規(guī)模的資源殖民星系與數不清的小型殖民地。
但本質上其仍然是由前最高領袖斯努克所掌控的獨裁軍政府。
彼時的第一秩序在政府架構上講究一個“以軍帶政”,不要說十分簡陋,主打的就是“能用就行”。
除了那些最最重要的中心星球,第一秩序對其他麾下世界的管理往往簡單粗暴:待完成軍事占領后,軍隊(政府)委派的行星總督們的唯一職能便是將當地的資源——包括礦產、兵員、稅收、工業(yè)產品等按時收繳并立即將其分配至軍隊的各個方面。
至于怎么完成?抱歉這不是總督們該考慮的事兒了。
正是依靠這種以軍事高壓為底色的“橫征暴斂”模式,第一秩序成功地在新共和國眼皮底下僅僅數十年就攢出了一支足以令全銀河色變的致命武裝,并完成了那個跨時代的殲星武器“弒星者基地”。
但諷刺的是,即便如此,由于新共和國那過于矯枉過正的綏靖思潮與分權國策,不少在第一秩序接管前便已經完全陷入無政府主義災難、飽受星際海盜、走私集團、地方軍閥肆虐蹂躪的外環(huán)世界在被納入第一秩序版圖后,卻意外旗幟鮮明地支持著新政府的統(tǒng)治。
也許正應了那句古老諺語:最壞的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
現任最高領袖凱洛倫對此深以為然。
不過,他所求的遠不止這些。
在現任海軍元帥、新維會常務副主席索龍的幫助下,凱洛倫對第一秩序的政治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