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如墨,東宮書房內(nèi)只余一盞孤燈,映照著蕭景琰與林夙兩人凝重的面容。窗欞外風聲簌簌,仿佛無數(shù)暗影在竊竊私語。
景琰的手指輕輕敲擊著那張寫著“王弼未死”的紙條,油燈的光暈在他深邃的眸子里跳躍,晦暗不明?!巴蹂鑫此馈彼吐曋貜?fù)著這四個字,每一個字都重若千鈞,“若此消息為真,便是我們撬動三皇子與高永根基最有力的杠桿。但若是陷阱……”
林夙垂首站在一旁,手中緊緊攥著那枚青竹玉佩,冰涼的觸感透過指尖,直抵心扉。他的內(nèi)心正掀起驚濤駭浪。七年了,自從家族蒙冤,親人離散,自己被迫凈身入宮,他早已將復(fù)仇的火焰深深埋藏,只求能在景琰身邊求得一絲立足之地,護他周全。可“王弼未死”這四個字,像是一顆投入死水的巨石,瞬間激起了沉淀已久的淤泥。
希望,一種他幾乎不敢觸碰的希望,再次野蠻地破土而出。王弼是當年構(gòu)陷林家的關(guān)鍵經(jīng)手人之一,若他未死,且能尋到他,不僅可能洗刷林氏冤屈,更能一舉揭穿三皇子一黨構(gòu)陷忠良、把持朝政的罪行!父親臨別時那雙含冤莫白的眼睛,母親泣血的呼喊,族人絕望的面容……一幕幕在他腦中飛速閃過,幾乎要灼燒他的理智。
可緊接著,另一幅畫面強行插入——景琰溫潤卻隱忍的臉龐,他在朝堂上孤身應(yīng)對攻訐的疲憊,他在深夜里對自己流露出的那一點點依賴和信任……若此時貿(mào)然追查王弼,勢必將景琰卷入更深的漩渦。三皇子與高永絕非易與之輩,他們既然當年能構(gòu)陷林家,如今必然布下天羅地網(wǎng)。一步踏錯,不僅自己萬劫不復(fù),更會連累景琰好不容易才穩(wěn)住些許的東宮之位,甚至……危及他的性命。
“殿下,”林夙的聲音因內(nèi)心的掙扎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此事實在蹊蹺。這神秘人兩次三番傳遞消息,其目的難測。王弼若真未死,落在誰手中?是敵是友?這消息本身,或許就是引我們?nèi)腱暗恼T餌。”他強迫自己冷靜分析,試圖壓下那躁動的復(fù)仇之火,“眼下江南漕運案來勢洶洶,正是三皇子用來牽制殿下的手段,我們?nèi)粼俜中耐蹂鲋拢窒萑雰擅媸軘持场!?/p>
景琰抬起眼,目光銳利地看向林夙,仿佛要穿透他平靜外表下的洶涌波瀾?!百恚阍诤ε??!辈皇且蓡?,而是陳述。他太了解林夙了,那緊抿的唇角,那微微顫動的指尖,都泄露了其內(nèi)心的不平靜?!昂ε抡业酵蹂?,更害怕找不到,或者……找到的后果你無法承受。”
林夙心頭一震,下意識地想要否認,卻在景琰洞悉的目光下無所遁形。他沉默了片刻,終是艱澀開口:“奴才……只是不想因一己私怨,連累殿下大業(yè)。林家舊案水深難測,背后牽扯甚廣,當年連先帝……都未能徹查清楚。”他提及先帝,意在提醒景琰此事涉及先皇權(quán)威,非同小可。
“你的私怨,難道與孤無關(guān)嗎?”景琰站起身,走到林夙面前,燈火將他挺拔的身影拉得長長的,籠罩住林夙略顯單薄的身軀,“他們構(gòu)陷林家,難道僅僅是為了鏟除一個不聽話的臣子?未嘗不是在試探,在剪除未來可能支持孤的力量。你的仇,與孤要走的路,早已糾纏在一起,分不清了?!?/p>
他伸出手,不是觸碰,只是輕輕拂過林夙手中那枚青玉佩:“孤承諾過你,待地位穩(wěn)固,必為你林家昭雪。如今雖未至全然安穩(wěn),但機會既已送到眼前,豈能因畏懼而退縮?”他的語氣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王弼必須找,但需得謀定而后動。這神秘人……是敵是友,總要見了才知道?!?/p>
林夙抬起頭,撞進景琰那雙此刻燃燒著決絕火焰的眸子。那里面有關(guān)切,有信任,更有屬于儲君的魄力。一股暖流混雜著更深的憂慮,沖刷著他的心房。他知道,景琰決定插手此事,大半是為了他。
“殿下……”千言萬語堵在喉間,最終只化作深深一揖,“奴才……明白了。”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趙懷安壓低的聲音:“殿下,柳先生那邊有消息傳來?!?/p>
清吏司內(nèi)院,藥香裊裊。柳文淵半倚在榻上,臉色雖仍蒼白,但眼神已恢復(fù)了往日的清明與銳利。程不識剛為他施完針,叮囑道:“先生切不可再勞神過度,否則氣血再度虧空,華佗再世亦難回天。”
柳文淵虛弱的笑了笑:“有勞程太醫(yī),文淵省得?!贝滩蛔R離去,他立刻示意守在榻邊的小吏將一疊新整理的卷宗拿到近前。
得益于景琰的強硬態(tài)度和杜衡的周旋,清吏司雖面臨江南漕運案的壓力,但復(fù)核其他舊案的工作并未完全停滯。柳文淵不顧病體,利用杜衡篩選送來的卷宗副本,繼續(xù)深挖韓參軍案與林家案的關(guān)聯(lián)。
他攤開兩張巨大的宣紙,一張記錄韓參軍案的時間線與關(guān)鍵人物,另一張則是他憑借記憶和零星資料拼湊出的林家案輪廓。炭筆在紙上沙沙作響,勾勒出一條條線索,一個個疑問。
韓參軍,“私通外敵、倒賣軍糧”,獄中“自盡”。時間點,在林家案爆發(fā)前半年。關(guān)鍵物證,那幾封與林嘯的“尋?!睍?,為何被刻意淡化?卷宗記載韓參軍自盡當夜的獄卒名單,有一個名字引起了柳文淵的注意——李四,此人在韓參軍死后不久便因“意外”落井身亡。
而林家案中,父親柳元(曾任都察院御史)當年曾私下對柳文淵提及,林嘯被彈劾的所謂“謀逆”證據(jù)中,有幾份與邊鎮(zhèn)將領(lǐng)的“密信”,筆跡鑒定存疑,但當時無人敢深究。那位負責筆跡鑒定的老翰林,在案子了結(jié)后便告老還鄉(xiāng),不久也傳出病逝的消息。
“滅口……又是滅口。”柳文淵喃喃自語,咳嗽了幾聲,指尖因用力而微微發(fā)白。兩條看似平行的案件線,通過“書信”證據(jù)的模糊處理,和關(guān)鍵證人或經(jīng)辦人的接連“意外”死亡,隱隱交織在一起。這絕非巧合,而是一張精心編織、覆蓋范圍極廣的構(gòu)陷網(wǎng)絡(luò)!其目的,不僅僅是除掉林嘯,更是要systematically(系統(tǒng)性地)清除所有可能威脅到某個龐大利益集團的力量,無論是邊軍中的實干派(韓參軍),還是朝中清流中堅(林嘯)。
這個集團的幕后主使,能量之大,心思之縝密,手段之狠辣,令人心驚。柳文淵幾乎可以肯定,三皇子蕭景哲及其母族張氏,恐怕也只是這個集團在臺前的代表之一,絕非真正的核心。那隱藏在更深處的,會是……他不敢再想下去,只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椎升起。
他提筆,在一張新的紙條上寫下:“韓案、林案,關(guān)聯(lián)確鑿。關(guān)鍵:書信真?zhèn)舞b定者(已故)、獄卒李四(已故)、筆跡鑒定老翰林(已故)。疑:所有關(guān)鍵線索皆斷,非一人之力可為。幕后恐涉及司禮監(jiān)乃至更高?!彼麑⒓垪l仔細封好,交給心腹小吏:“速送東宮,親交林公公?!?/p>
做完這一切,柳文淵疲憊地閉上眼,額上滲出冷汗。他知道,自己觸碰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秘密。但為摯友林夙,為含冤而死的父親,也為景琰殿下所要開創(chuàng)的清明政局,他必須查下去。
與此同時,景琰的馬車悄然停在了首輔方敬之府邸的后門。
方敬之對于太子殿下深夜到訪似乎并不意外,將景琰引入僻靜書房,屏退左右。
“殿下是為江南漕運案而來?”方敬之開門見山,老邁但依舊清明的眼睛里帶著審視。
景琰坦然道:“首輔明鑒。此案牽連甚廣,孤初涉刑名,恐力有未逮,特來請教首輔,該如何處置,方能既安民心,又不致朝局動蕩?”他姿態(tài)放得很低,并未以勢壓人,而是擺出請教學(xué)習(xí)的姿態(tài)。
方敬之捋著長須,沉吟片刻:“殿下可知,此案為何積壓多年?非不能查,實不愿查也。前任漕運總督,乃已故劉太師之門生,而劉太師余蔭猶在,門生故舊遍布朝野。更兼江南豪強,與各地藩王、京中權(quán)貴利益勾連,盤根錯節(jié)。動一人,則牽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