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一向是以軍隊為立國之本的國家,他們維持著龐大的常備軍,并且經常與周邊各國交戰(zhàn),因此整體軍費在歐洲各國之中一直居于高位。
在同一時期,日不落帝國的軍費也不過一億兩千萬英鎊而已,而普魯士則達到了對方的三分之二。
這個數(shù)字說實話是非常驚人的!
“那個……您有所不知,我們海軍在國家內部一直都不受重視,也是因為上次與丹麥一戰(zhàn)被打得太慘,才勉強引起了國王陛下的些許關注!”
“所以,我們軍費的絕大部分都要用來供養(yǎng)帝國這支規(guī)模達到百萬的常備部隊,剩下的部分則用于購置武器彈藥、后勤補給以及日常訓練消耗等方面,能夠撥給海軍的部分自然就極為有限了!”
亞歷山大親王倒是沒有藏著掖著,把普魯士當前的真實情況全都講了出來……
自從1861年以來,普魯士便一直在為統(tǒng)一德意芷而積蓄力量。
為此,他們組建了目前整個歐洲大陸上規(guī)模最大、裝備最為精良、訓練水平最高的軍隊,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100萬人!
這個數(shù)字是如今名義上的歐洲霸主高盧國的2。5倍,甚至比北方好戰(zhàn)成性的羅剎國還要多出40萬!
要維持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花的錢自然不會少。
而作為歷來不太受重視的兵種,海軍能分到2。5%的軍費其實已經算是不錯了。
但對林文和漢軍來說,這卻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對方的海軍預算如此有限,意味著他們很難負擔得起定遠級戰(zhàn)列巡洋艦的價格。
“既然如此,那貴軍不妨降低一些要求,除了這種戰(zhàn)艦之外,我們還有兩款噸位稍小但戰(zhàn)斗力依然強勁的艦艇可供選擇,價格也更加實惠,或許可以考慮一下?”
林文口中所指的是漢軍自行設計建造的兩種萬噸以下戰(zhàn)艦——分別是2500噸級的平海級驅逐艦和6500噸級的海龍級巡洋艦。
如果普魯士方面有較大的采購意愿,并愿意長期訂購的話,漢軍甚至可以專門為他們打造一款戰(zhàn)艦,進行定制化生產。
當然,那樣一來成本會更高,對于財政緊張的普魯士而言,恐怕難以承受。
在向亞歷山大親王詳細介紹了這兩型戰(zhàn)艦后,他回去與普魯士海軍的軍官們進行了商議。
那些軍官更傾向于購買性能更為強大的定遠級戰(zhàn)列巡洋艦,對這兩種驅逐艦和巡洋艦興致不高。
為此,他們甚至提出愿意自掏腰包,籌集資金也要購買定遠級戰(zhàn)艦,擺出了一副非此艦不要的態(tài)度!
亞歷山大親王實在沒有辦法,只能親自表態(tài)支持這些軍官的意見,并同意從陸軍的經費中調劑一部分出來,先用于購買一艘戰(zhàn)艦。
至于由此產生的資金缺口,他會返回柏林后親自向威廉一世國王和俾斯麥首相說明情況,爭取獲得額外撥款。
畢竟,這艘戰(zhàn)艦對于普魯士的海軍建設來說意義重大!
最終,在多方籌措、勒緊褲腰帶的情況下,普魯士湊齊了800萬兩白銀,正式向漢軍訂購了一艘定遠級戰(zhàn)列巡洋艦,并將其命名為“德意芷號”。
從這個名字便可看出,普魯士人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渴望與堅定意志!
當普魯士人滿載著十萬支步槍、兩千挺機關槍以及一千門大炮,甚至帶回一艘嶄新的萬噸級鐵甲艦返回歐洲時,整個歐洲都震驚不已!
在這一事件中最為緊張的莫過于法蘭西人,因為普魯士所采購的軍備中,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陸軍裝備的。
一旦普軍全面換裝這些武器,本來就已十分強悍的他們無疑將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