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一句常見的寒暄客套話,但聽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耳中,卻滿是譏諷意味,令他心中極為不悅。
只是即便再不舒服,他也只能強忍下來——畢竟眼下他們迫切需要普魯士的支持,若是失去普魯士的幫助,他們在歐洲恢復威信將更加困難。
“呵呵,俾斯麥先生太客氣了,請坐?!?/p>
等俾斯麥坐下后,沙皇凝視著對方片刻,緩緩說道:
“貴國此前提出的合作建議,經過我與各位大臣的商議,認為確實有與貴國聯(lián)手的必要!”
俾斯麥端起面前的茶杯,悠閑地抿了一口,然后說道:
“陛下能有這樣的想法,我非常欣慰,我們兩國之間友誼深厚,淵源流長,在諸多事務上都擁有共同利益,本就應當加強交流、深化協(xié)作才是!”
他說完這句話后便不再多言,只表示愿意合作,卻并不主動提及具體事項。
這明顯是在等待毛熊人率先提出條件,如此一來,他在談判桌上便可占據(jù)主導地位,順勢抬高要價,謀取更大利益!
沙皇在心里暗自咒罵了一句老狐貍,但眼下已無他法,明知如此行動可能會讓自己失去先機。
然而為了迅速挽回自己的威望,壓制國內那些反對的聲音,他必須做出一些舉動才行。
遠東方向的路顯然已經行不通了,除非他能像謝爾蓋將軍建議的那樣,把毛熊部署在歐洲戰(zhàn)場上的幾十萬軍隊全部調往那邊,否則只派個七八萬、十來萬人過去,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只會白白損失兵力。
倘若真要一次性調動數(shù)十萬大軍前往遠東,后勤供應系統(tǒng)首先就撐不住,即便部隊抵達了前線,也會因為缺乏糧食補給和武器彈藥而陷入饑餓、困頓,甚至全軍覆沒!
因此,在短時間內,他們已無力繼續(xù)向遠東地區(qū)擴張。
既然遠東方面難以突破,那可供選擇的方向便寥寥無幾。
要么是在黑海區(qū)域繼續(xù)對土耳其動手,挑起第十次俄土沖突;
要么就是介入中歐事務,對奧地利帝國出手。
在這兩個選項中,第一個風險過高!
雖說南方的土耳其是個軟肋,在毛熊的眼中簡直不堪一擊!
在第九次俄土戰(zhàn)爭,也就是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毛熊曾一度擊敗土雞,戰(zhàn)果輝煌。
眼看就要掌控整個黑海區(qū)域,甚至有望奪回君士坦丁堡這座圣城。
但結果卻因毛熊勢力擴張?zhí)欤|動了日不落帝國的利益,英吉利聯(lián)合了一眾國家共同對付毛熊,導致毛熊被打得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