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斗中,裝備占優(yōu)的楚軍先占上風,但隨后卻因敵方水師從湖面發(fā)起炮擊而陷入被動,最終主動撤退,結束了此次戰(zhàn)斗。
網湖之戰(zhàn)是雙方主力交手前的一次小規(guī)模沖突。
此役,楚軍投入千余人,湘軍加上水師總計兩千人左右。
戰(zhàn)后統(tǒng)計,湘軍損失近五百人,楚軍傷亡逾三百人,雙方傷亡大致相當,楚軍略占上風。
網湖之戰(zhàn)結束后,左宗棠察覺到敵軍主力所在,遂率部自網湖南下,沿富水直逼興國府城。
湘軍見對方來勢洶洶,在富水南岸布陣,意圖依托水師優(yōu)勢擊潰楚軍。
看到湘軍陣型后,左宗棠不禁一笑:“這不是劉裕的卻月陣嗎?”
卻月陣源自南北朝時期,乃劉裕北伐時所創(chuàng)。
當年憑借此陣,劉裕以少勝多,擊潰數萬敵騎,成就輝煌戰(zhàn)績。
然而,此陣若運用不當,則漏洞百出。
湘軍擺出的卻月陣看似威猛,實則缺陷明顯。
最大問題在于無法主動出擊,只能被動防御。
既然如此,破解之法便簡單了!
“調重炮部隊上前,給我狠狠轟擊!”
既然敵人無法主動進攻,那便不必急于沖鋒,先用重炮摧毀其陣型再說!很快,楚軍重炮部隊被調至前線,對準湘軍陣地展開猛烈轟擊。
興國府的湘軍同樣不甘落后,他們迅速向楚軍發(fā)起炮擊反擊,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炮戰(zhàn)。
楚軍早先在江浙地區(qū)活動時,從外國人手中購得了大量火器,其中包括不少重型火炮。
盡管這些火炮與漢軍裝備相比幾乎沒有優(yōu)勢,甚至可以說全面處于下風,但與清軍其他部隊所使用的武器相比,它們的優(yōu)勢卻相當明顯。
畢竟,自從清軍入關之后,其火炮制造技術幾乎停滯不前,仍在使用明朝時期的紅衣大炮,無論是性能還是威力都遠遠落后于外國火炮。
雖然曾國藩的湘軍也從洋人那里購買了一些火器,但這些裝備大多被優(yōu)先分配給了精銳部隊,而這些精銳此時正駐扎北方,與清軍主力鏖戰(zhàn),不在南方。
因此,駐守興國府的這支湘軍,依舊裝備的是清軍傳統(tǒng)老舊的武器系統(tǒng)。
面對楚軍,他們的火力顯得極為落后。
于是,炮戰(zhàn)一開始,湘軍便很快難以招架。
楚軍如同點名一般,接連摧毀了湘軍的一門又一門火炮。
待湘軍的火炮基本被清除后,楚軍又轉向轟擊他們的陣地。
不久,湘軍士兵便被楚軍的大炮打得潰不成軍,哀嚎四起,即便主將如何嚴令約束,也無法阻止陣型的崩潰。
畢竟,人類并非鋼鐵鑄成,在炮彈面前,血肉之軀異常脆弱。
盡管楚軍使用的并非開花彈,而是和湘軍一樣以撞擊為主的實心炮彈,但這種炮彈有時比開花彈更加可怕!開花彈落地爆炸,范圍雖廣,效率雖高,但死狀往往不如被實心炮彈擊中那般慘烈。
實心炮彈依靠自身動能殺傷敵人,通過撞擊產生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