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三刻,馬車駛出宮門。
沈知微坐在車內(nèi),外袍換成了粗布衣裙,發(fā)間只插一支銅簪。她輕輕掀開簾子一角,城門口的守衛(wèi)正例行巡查,這輛不起眼的馬車并未引起他們的注意。
裴硯坐在對面,也穿著尋常百姓的衣服。他手里拿著一卷舊書,封皮磨損,像是常年翻閱的樣子。兩人一路無話,直到馬車轉(zhuǎn)入官道岔口,才聽見他說:“繞開驛站?!?/p>
車夫應(yīng)了一聲,調(diào)轉(zhuǎn)方向,駛上一條泥濘小路。
天剛亮,霧還沒散盡。村口有幾戶人家在生火做飯,炊煙從茅草屋頂升起。他們在一處茶攤前停下,要了兩碗粗茶。
茶攤老板是個老頭,駝背,說話慢吞吞。裴硯問起附近收成,老頭只是搖頭,不肯多說。這時幾個孩子跑過,裴硯叫住其中一個,問:“你上學(xué)嗎?”
孩子低頭摳手指:“私塾先生收米,我家沒米。”
沈知微把這句話記在心里。
他們繼續(xù)往南走,兩天后到了湖州地界。這里水網(wǎng)密布,田地被分割成小塊,許多荒著。路上遇到一個背著竹筐的少年,筐里裝了些柴禾,懷里卻夾著半本書。
沈知微上前搭話:“你在讀書?”
少年愣了一下,點點頭。
“哪來的書?”
“抄的。書坊不讓白看,我就每天去站一會兒,記一段。”
她說:“能給我看看嗎?”
少年猶豫片刻,遞出那半冊殘卷。紙頁泛黃,邊角破損,字跡歪斜,顯然是手抄的。是《農(nóng)政全書》的節(jié)選,講的是水利耕作。
她翻了幾頁,問:“為什么不買一本?”
“一冊要三百文。我家半個月的飯錢?!?/p>
旁邊一家書坊掛著招牌:典籍出售,童叟無欺。
沈知微走進去。柜臺上擺著幾本新印的書,標(biāo)價二百八十文。她拿起一本翻了翻,紙張粗糙,墨跡暈染,明顯是劣質(zhì)貨。
她對掌柜說:“這些書誰印的?”
“本地大戶出資刊印,惠及鄉(xiāng)里。”
她笑了笑,走出門。袖中系統(tǒng)提示音響起——【冷卻完成,可用次數(shù)九】
她回頭看了那少年一眼。他還站在原地,低頭看著手里的空紙,正準(zhǔn)備用炭筆重新謄寫。
當(dāng)天傍晚,她和裴硯來到一處村莊。田埂上有個老人正在犁地,動作遲緩,喘得很厲害。沈知微走過去,從包袱里拿出水囊遞給他。
老人不敢接,雙手顫抖。
她說:“我們也是種地的,今年你這畝產(chǎn)多少?”
老人嘆氣:“收六斗,交四斗稅,再還兩斗租子,剩下不夠吃?!?/p>
“要是災(zāi)年呢?”
“賣孩子。去年隔壁村老張家,就把小女兒賣了換糧?!?/p>
裴硯站在不遠處聽著。他走過來扶住老人的手臂,說:“你家從今天起,三年不用交稅。”
老人跪下來,額頭磕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