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翹說道:“我也知道汪直的下場,他是太過托大了。當時朝廷的詔安文書,赦免詔書都沒有下來,他就敢于上岸,以為朝廷不會殺他,結果他失算了?!?/p>
徐海說道:“這次要招安的還是胡宗憲,如果我沒記錯,上次招安汪直的就是他胡某人。怎么,同樣的把戲還想再弄兩次?只有傻瓜蠢材才會上當?!?/p>
王翠翹道:“胡總督在信中也回答了汪直的死因。誘捕汪直并非胡總督的本意,而是巡撫王本固恣意妄為,他為了搶功,搶先向皇帝上奏汪直被捕之事,并一力主張死罪,結果朝野議論洶洶,皇帝又不明就里,便下旨殺了汪直?!?/p>
汪直該不該殺?
若論罪責,汪直就算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違犯禁海令走私、自立為王、燒殺搶掠……
可當時的情況下,從利益的角度出發(fā),是不該殺汪直的。
汪直死前曾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雖然他說這話,并不是體恤百姓,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命,但這句話卻是對的。汪直死后,原本被他統(tǒng)一管制的倭寇沒有了首腦,群“雄”并起,很快“新倭復大至”,閩、廣成了倭寇肆虐的重災區(qū)。
所以在汪直死后,有人曾說,如果留下汪直的性命,使其節(jié)制海上倭寇,朝廷就不需要花費巨額軍力布防東南沿海,反而有可能得到一支強大的水師。
也有人分析,殺汪直是有深層原因的,明朝那些出身江南的士大夫,與走私海商、海盜有勾結的豪族,未必希望看到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附和王本固之言,力請?zhí)幩劳糁?,這才是“朝野議論洶洶”的本質所在。
嘉靖皇帝并不蠢,只是篤信道教無心朝政,一時被王本固看似正氣凜然的論罪奏折給蒙住了,這才殺了汪直。反應過來之后,他并沒有給王本固升官……
總之,處死汪直,導致倭寇禍亂加劇,這是不爭的事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徐海說道:“就算不是胡宗憲的本意,汪直終究還是死了。你怎么知道,我接受招安,不會變成第二個汪直?”
王翠翹道:“所以妾身在聯絡胡總督的時候,著重說明,需要皇帝發(fā)布一道赦免詔書。明山,皇帝金口玉言,不會糊弄我們這樣的小民的,只要有了赦免詔書,我們一定能回到嘉興老家,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下半輩子?!?/p>
徐海冷笑道:“朝廷的赦免詔書哪有那么容易求來,胡某人一向明哲保身,肯擔這么大的干系?”
王翠翹想了想,從袖中取出了胡宗憲的密信,遞給了徐海。
徐海微微一頓,隨即翻閱信件。
“他要我殺了陳東葉麻?”
王翠翹道:“明山,這是一個好機會?,F在海盜活動頻繁,胡總督也吃不消壓力,他應該是真的想要招安你,然后借你的力量,協助官軍剿滅其他海盜勢力?!?/p>
如果抗倭明軍的勝利已成定局,東南沿海只剩下了幾小股倭寇,那么接受招安便有很大的風險,殺與不殺,全在朝廷的一念之間。
但現在,抗倭明軍勢弱,倭寇勢強,倭寇接受招安的危險就小了很多,朝廷還要留徐海的有用之身,去打擊其他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