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落日風箏、沙灘奔跑,如同一個絢麗而溫暖的夢,深深烙印在小傅曦的記憶里。旅行歸來的小家伙,皮膚被海邊的陽光鍍上了一層健康的淺棕色,眼神似乎也因為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而變得更加靈動。然而,成長的路徑并非總是直線向前,常常伴隨著令人意想不到的迂回。從海邊回來不久,林曉悠和傅景淵就發(fā)現(xiàn),兒子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認生期。
在此之前,小傅曦是個逢人就笑的“小太陽”,誰抱都可以,毫不吝嗇自己的笑容。但最近,他明顯變得“挑剔”起來。當不太常見的親戚或者傅景淵一些不常來的朋友試圖靠近他、逗他玩,甚至只是對他微笑時,他會立刻收起臉上的笑容,烏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滿了警惕和審視,小身體下意識地往后退,緊緊挨著媽媽或爸爸的腿。
如果對方試圖進一步,比如伸手想抱他,那更是觸碰了他的“安全警報”。他會迅速轉身,像一只受驚的小樹懶,猛地撲進林曉悠的懷里,兩只小胳膊用盡全身力氣,死死地摟住媽媽的脖子,把小臉深深地埋進媽媽的頸窩里,仿佛那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避風港。任憑別人怎么柔聲呼喚、用玩具吸引,他都堅決不抬頭,那緊繃的小身體和牢牢箍住媽媽脖子的小手,明確地傳遞著一個信息:“不要!我只要媽媽!”
這天,傅景淵一位多年未見、剛從國外回來的老友陳煜來家里做客。陳煜性格開朗,非常喜歡孩子,一進門就看到穿著小熊連體衣、坐在地毯上玩小車的小傅曦,立刻笑著湊過去,用自以為最和藹可親的語氣打招呼:“嗨!小朋友,你好呀!在看什么車車呢?”
小傅曦抬起頭,看到一張陌生的、帶著大大笑容的臉龐靠近,他愣了一下,小嘴慢慢癟下去,手里的玩具車“啪嗒”掉在地上。下一秒,他幾乎是手腳并用地迅速爬向正在泡茶的林曉悠,一把抱住她的腿,然后仰起頭,張開手臂,帶著哭腔急切地喊:“媽媽!抱!”
林曉悠連忙放下茶壺,彎腰將他抱起來。一進入媽媽熟悉的懷抱,小家伙立刻化身“八爪魚”,四肢緊緊纏住媽媽,小腦袋埋在她肩膀上,只露出一只眼睛,偷偷地、警惕地打量著那個陌生的叔叔。
陳煜有些尷尬地摸了摸鼻子,自嘲道:“我長得這么嚇人嗎?”
傅景淵笑著拍拍老友的肩膀:“別介意,他最近就這樣,進入認生期了。除了我和曉悠,還有每天見的張姐,對誰都這樣?!?/p>
林曉悠一邊輕輕拍著兒子的背安撫,一邊對陳煜投去歉然的微笑:“不好意思啊陳哥,他不是討厭你,只是這個階段比較粘人,缺乏安全感?!?/p>
陳煜表示理解,不再刻意接近,只是坐在稍遠的沙發(fā)上,和傅景淵聊天。過了好一會兒,小傅曦似乎確認這個“陌生人”沒有威脅,才慢慢從媽媽肩膀上抬起頭,但依舊不肯離開媽媽的懷抱,只是好奇地、安靜地聽著大人們說話。
整個下午,小傅曦都像長在林曉悠身上一樣。林曉悠去廚房幫忙拿水果,他也要跟著,緊緊抱著媽媽的脖子;林曉悠坐下,他就立刻爬到她腿上坐著,背靠著媽媽的胸膛,仿佛那是他最堅實的堡壘。
傅景淵看著妻子懷里那個“小樹懶”,又是心疼她辛苦,又覺得兒子這全心全意依賴的模樣有種別樣的可愛。他知道,這是孩子認知發(fā)展的一個必然階段,他開始能夠區(qū)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這是大腦在建立安全邊界,是智力進步的體現(xiàn)。
他并沒有強迫兒子去接受陳煜的親近,也沒有因為兒子的“不禮貌”而責備他。他只是在一旁,用行動給予兒子安全感,同時向老友解釋著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
送走陳煜后,小傅曦才徹底放松下來,又變回了那個活潑愛笑的小朋友,在地毯上玩起了他的小車。
林曉悠揉了揉有些發(fā)酸的胳膊,對傅景淵感慨:“這甜蜜的負擔,還真是有點沉呢?!?/p>
傅景淵攬住她的肩,看著地上無憂無慮的兒子,低聲道:“讓他慢慢來。我們就在這里,等他準備好。”
這個“認生期”,雖然給社交帶來了一些小麻煩,卻也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孩子對父母那份毫無保留的依賴與信任。那緊緊纏繞在媽媽脖子上的小手臂,是寶寶在構建自我與世界關系時,最本能也最真實的選擇。他們知道,需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安全感,陪伴他平穩(wěn)度過這個建立信任與界限的重要階段,等待他的小世界,再次勇敢地向外部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