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國英靈選定:《拉格·比姆帕爾西》意境化身——圣音尊者團(tuán)】
《拉格·比姆帕爾西》此曲屬印度古典音樂中黃昏時分的拉格,源于南印度卡納提克音樂傳統(tǒng),經(jīng)千年口傳心授保存于宮廷樂師與修行者群體。其核心意境為“梵我合一”,引導(dǎo)靈魂抵達(dá)無苦無痛的永恒彼岸,是印度哲學(xué)“出世解脫”的終極音樂表達(dá)。
光芒之中,十二位身披素白長袍、赤足盤坐的老者身影緩緩浮現(xiàn)。每人身前懸浮著一件古老的印度樂器:西塔爾琴的琴頸蜿蜒如蛇,塔布拉鼓的鼓面緊繃,班蘇里笛透著空靈,維納琴弦折射著微光……
圣音尊者團(tuán)的出現(xiàn),讓擂臺空間仿佛被一層無形的、洗滌心靈的寧靜帷幕籠罩。摩訶提婆臉上露出虔誠而自信的笑容,仿佛已立于不敗之地。
壓力如山,全球目光聚焦夜玄。
連用了兩張刷新卡。夜玄抽到了自己想要的曲目。夜玄面前光柱亮起,三個選項(xiàng)浮現(xiàn):
【1、《陽關(guān)三疊》——董庭蘭
2、《漁樵問答》——蕭鸞
3、《廣陵散》——嵇康】
夜玄眼中精光暴漲,就是它。
【龍國英靈選定:《廣陵散》——嵇康】
《廣陵散》此曲本為東漢廣陵地區(qū)(今安徽壽縣)民間武曲,后經(jīng)魏晉名士嵇康精煉升華。據(jù)《琴操》《史記》互證,其主題為“聶政刺韓王”——聶政為報父仇,漆面吞炭習(xí)琴十載,于韓王殿前奏琴時暴起刺君,終自毀面容赴死,彰顯“士為知己,死不旋踵”*的烈性抗?fàn)?。嵇康臨刑前彈此曲赴死,慨嘆“《廣陵散》絕矣”,遂使此曲成華夏文明中反抗暴政的精神圖騰。
青光如瀑,傾瀉而下。一位身影蕭疏清癯、長發(fā)披散、懷抱古樸焦尾琴的男子踏光而出。正是臨刑前從容彈奏《廣陵散》,慨嘆“《廣陵散》于今絕矣”的嵇康!
當(dāng)青光中嵇康懷抱焦尾琴的身影凝實(shí),夜玄正整衣冠,對著這位名士英靈躬身行了一個莊重的古禮,聲音清朗而懇切:
“后世龍國天選者夜玄,拜見嵇中散先生。今有異域梵音凌空,以出世超脫之意境撼我華夏心神。彼樂欲滌人間煙火,滅抗?fàn)幯?。先生之《廣陵散》,乃聶政毀容吞炭、刺韓雪恥之魂,懇請先生撫琴展正音,以人間血淚,破彼虛妄彼岸?!?/p>
嵇康目光掃過對面十二圣音尊者,又落回夜玄身上,見其執(zhí)禮甚恭且深諳曲中精義,眼中冷峭稍緩,指尖輕按琴弦:
“既知此曲為聶政壯士而鳴,為天下不平而作。此番,不為超脫,只為此岸該鳴的不平?!?/p>
嵇康盤膝而坐,焦尾琴置于膝上,指尖輕觸冰弦,目光掃過對面那十二位散發(fā)著寧靜超脫氣息的圣音尊者。
永恒彼岸和人間煙火
出世的超脫VS入世的抗?fàn)帯?/p>
圣音尊者團(tuán)率先奏響。
十二位老者手指同時撥動、敲擊、吹響,沒有震耳欲聾的喧囂,只有一種宏大、深邃的嗡鳴彌漫開來,瞬間改變了整個空間。
意境顯化。
浩瀚的星河在頭頂鋪展,星光柔和而永恒。
巨大的金光的蓮臺在虛空中層層綻放,花瓣舒展,散發(fā)出洗滌靈魂的芬芳。
清澈的恒河之水虛影蜿蜒流淌,水聲潺潺,帶著凈化一切塵垢與執(zhí)念的力量。
若有若無的梵唱如同天籟,直接滲透進(jìn)靈魂深處,低語著放下、解脫、融入那無悲無喜、無我無相的永恒寧靜。
一股強(qiáng)大的消解之力彌漫開來,溫柔卻無可抗拒地?fù)嵛恐磺屑ち业那榫w,瓦解著抗?fàn)幍囊庵荆獙⑷说撵`魂引渡向那無憂無慮的彼岸樂土。這是出世的終極誘惑,是靈魂的終極歸宿。
摩訶提婆閉上雙眼,臉上露出無比滿足的虔誠微笑,仿佛已觸摸到梵天的衣角。擂臺仿佛化作了神圣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