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的呼聲最終傳到了唐玄宗耳中。玄宗為了平息眾怒,親自在勤政樓為所有及第的進士舉行了一場復試。
這場復試的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原本“高中狀元”的張奭,手持試卷一整天,竟一字未寫,交了一份徹頭徹尾的白卷。
·參加復試的上百人中,及格者十無一二,可見原榜水分之大。
4。結局與影響
唐玄宗勃大怒。結果:
·主犯被貶:苗晉卿和宋遙被革除京官職務,貶往偏遠地區(qū)任職。
·身敗名裂:張奭“曳白”的丑聞傳遍天下,成了千古笑柄。其父張倚也因此被貶,顏面掃地。
·成語流傳:“曳白”從此成為一個固定成語,專指在考試中交白卷的行為。
三、著作與人物介紹
1?!杜f唐書》介紹
·性質:后晉劉昫等人編撰,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新唐書》并列為研究唐代的最核心正史。
·價值:因其編纂年代離唐亡不遠,保留了大量原始史料(如詔令、奏疏),敘事更為質樸詳實。
·苗晉卿傳:本傳記載了這位宰相起伏的一生,“曳白”事件是其仕途中一個重大的污點。
2。核心人物介紹
·苗晉卿:本案主犯。他并非無能之輩,早年以進士出身,為人謹慎,在安史之亂后還曾擔任過宰相。但“曳白”事件充分暴露了他作為吏部長官徇私舞弊、敗壞科舉的嚴重問題。
·張奭:本案的中心人物,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本身才學平平,憑借父親權勢欲走捷徑,最終在皇權復試面前原形畢露,成為天下笑柄。
·唐玄宗李隆基:本案的最終裁決者。此時的玄宗已從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明主逐漸轉向后期怠政,但他對此案的處理,仍展現(xiàn)了其維護科舉制度公正性的底線。
四、典故背景與寓意
1。典故背景:科舉制度的神圣性
·科舉制在唐代是打破門閥壟斷、為國家選拔真才的核心制度,具有極高的神圣性和公正性要求。
·“曳白”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風波,正是因為它觸碰了社會公平最敏感的神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