盦ān,古代一種器皿。陶宗儀《輟耕錄》卷一七:“古器之名則有…壺、盦、瓿(bù)?!保常盒‘Y。)
我們一起來全面解析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這條關(guān)于古器物的記載。
一、故事原文與上下文
此處引用的這句話并非一個獨立的故事,而是《南村輟耕錄》卷十七“古銅器”條中的一小部分。該卷系統(tǒng)地記錄了古代器物的名稱、形制等,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原文選段(節(jié)選):
古器之名,則有曰鼎、曰彝、曰卣(yǒu)、曰罍(léi)、曰爵、曰匜(yí)、曰觚(gū)、曰筓、曰卮(zhī)、曰壺、曰盦(ān)、曰瓿(bù)、曰盨(xǔ)、曰簠(fǔ)、曰簋(guǐ)。
凡此種種,其制率皆后代所不備見。蓋古之人,其制造皆有法度,匪特為觀美也。然其名亦多不同,今特錄其常見者,以資博識。
二、注釋
·壺:盛放液體(如水、酒)的容器,通常有蓋、有耳、有圈足,形狀多樣。
·盦(ān):一種覆蓋器物的蓋子,尤其指蓋碗類的器皿。也指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瓿(bù):古代一種小甕,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青銅或陶制。
三、翻譯
古代器物的名稱,有叫做鼎、彝、卣、罍、爵、匜、觚、筓、卮、壺、盦、瓿、盨、簠、簋等等。
所有這些器物,它們的形制大體上都是后代所不常見的。這是因為古人制造器物都有法度和規(guī)矩,不僅僅是追求外觀的華美。然而它們的名稱也大多與現(xiàn)代不同,現(xiàn)在特地記錄下那些常見的,以增加廣博的見識。
四、著作介紹
·《南村輟耕錄》:簡稱《輟耕錄》,是元末明初一部著名的筆記體著作,共三十卷。
·內(nèi)容與價值:此書內(nèi)容包羅萬象,堪稱元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涵蓋了歷史事件、典章制度、民俗風情、書畫文藝、詩詞戲曲、醫(yī)藥歷算、奇聞異事等。它保存了大量元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對于研究元史、中國文化史具有極高的價值。書名“輟耕錄”,意為在田間耕作休息時記錄下來的文字,體現(xiàn)了作者勤奮不輟的治學(xué)精神。
五、作者介紹
陶宗儀(約1329年-約1412年),字九成,號南村,黃巖(今屬浙江)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學(xué)者、文學(xué)家。
·生平:他生于元末亂世,早年應(yīng)試科舉不第,遂放棄仕途,專心學(xué)問。元明易代之際,他隱居松江(今上海一帶),以教書和耕作為生。
·治學(xué)精神:傳說他在田間勞作時,隨身帶著筆墨,想到什么或聽到什么,就隨手記錄在樹葉上,回家后儲存在一個甕中。日積月累,裝滿了好幾甕,最后整理成了這部三十卷的《南村輟耕錄》。這個故事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他“積葉成書”的勤奮與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