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史記·秦始皇本紀》:“拔劍自殺?!?/p>
關(guān)于《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拔劍自殺”的記載,實際上并非指秦始皇本人,而是涉及秦末著名人物項羽的結(jié)局。這一情節(jié)出現(xiàn)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但因其與秦朝的覆滅直接相關(guān),常被置于秦末歷史背景下討論。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這一典故:
一、原文與注釋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片段: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
注釋:
·壁垓下:駐扎在垓下(今安徽靈璧)。
·烏江亭長:掌管烏江(今安徽和縣)地方事務的小吏。
·自刎:以劍割頸自殺,與“拔劍自殺”含義相同。
二、翻譯
項羽軍隊被圍困于垓下,兵力匱乏,糧草耗盡。他慷慨悲歌,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烏騅馬不再奔馳。烏騅不奔馳啊該如何?虞姬啊虞姬,我該如何安置你!”后突圍至烏江畔,烏江亭長勸他渡江重整旗鼓。項羽笑答:“上天要亡我,我何必渡江!當年我率八千江東子弟西征,如今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我又有何顏面見他們?”于是拔劍自刎。
三、典故背景
1。歷史脈絡(luò):
秦朝滅亡后,項羽與劉邦展開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遭韓信十面埋伏,陷入絕境。突圍至烏江時,他因戰(zhàn)敗愧對江東父老,拒絕渡江,選擇自刎。這一事件標志楚漢之爭終結(jié),劉邦建立漢朝。
2。司馬遷的書寫意圖:
司馬遷通過項羽的悲劇結(jié)局,刻畫了一個勇武蓋世卻剛愎自用、缺乏政治謀略的悲劇英雄。其“不肯過江東”的選擇,既體現(xiàn)貴族尊嚴,也暴露其無法適應時代變革的局限。
四、寓意與精神內(nèi)核
1。英雄尊嚴與責任意識:
項羽的自殺并非怯懦,而是對“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責任拷問。這種以死謝罪的姿態(tài),彰顯了古代英雄“重義輕生”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