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覇)bà,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的盟主?!渡叹龝じā罚骸拔灏圆煌ǘ?。”(五霸:指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等五個諸侯的盟主。)
我們來詳細解讀《商君書·更法》中的這句經(jīng)典:“五霸不同法而霸”。
一、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選自《商君書·更法》):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蕉ㄗ兎ㄖ畱],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語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戎ㄔ唬骸撝恋抡卟缓陀谒祝纱蠊φ卟恢\于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p>
孝公曰:“善?!?/p>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蛎穸陶撸粍诙Τ?;據(jù)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愿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p>
【注釋】
·公孫鞅:即商鞅,衛(wèi)國公孫,故稱。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支持下實施變法。
·孝公:秦國國君嬴渠梁,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走向富強。
·甘龍:秦國舊貴族代表,反對變法。
·五霸: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通常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不同法:實行的法令、制度各不相同。
·霸:稱霸,成為諸侯的盟主。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王(wàng):動詞,稱王,行王道。
【翻譯】
商鞅說:“我聽說過:‘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有成;做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請您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必顧忌天下人的議論。況且有高出常人行為的人,本來就會被世俗所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必定會被一般人嘲笑。俗話說:‘愚昧的人在事情成功后還弄不明白,聰明的人卻在事情尚未萌發(fā)時就已預見到了。不能和百姓謀劃事業(yè)的開始,只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郭偃的法書上說:‘講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業(yè)的人不與眾人謀劃?!钍怯脕韾圩o百姓的,禮制是用來方便行事的。所以圣明的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效法舊的成法;如果可以使百姓得益,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秦孝公說:“講得好?!?/p>
甘龍反駁說:“不對。我聽說過:‘圣人不改變百姓的習俗來施行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原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順應民情來施行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依據(jù)舊法來治理國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心?,F(xiàn)在如果變法,不遵循秦國的舊制,更改禮制來教化百姓,我擔心天下人會非議君王,希望您仔細考慮?!?/p>
商鞅說:“你所說的,是世俗的言論。平庸的人安于舊有的習俗,學究們沉溺于自己所聽到的見聞。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成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討論成法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禮制不同,但都成就了王業(yè);春秋五霸法令各異,但都得以稱霸諸侯。所以,智慧的人創(chuàng)制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平庸的人受禮制束縛。受禮制束縛的人,不值得同他商議大事;被法度限制的人,不值得同他討論變革。君主不要再疑慮了?!?/p>
二、典故背景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戰(zhàn)國初期,秦國國力相對落后,秦孝公決心圖強,發(fā)布了求賢令。衛(wèi)國人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國的保守派大臣(如甘龍、杜摯等)就是否應該變法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宮廷辯論。
·核心沖突:“變法圖強”與“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路線之爭。
·商鞅的立場:作為法家代表,他主張歷史是發(fā)展的,時代變化了,治國之法也必須隨之改變(“世事變而行道異”)。他引用歷史,證明變法是成功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