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bái,白色?!盾髯印s辱》:“目辨白黑美惡?!保ū妫罕鎰e。)
我們一起來深入解讀《荀子·榮辱》中“目辨白黑美惡”這一蘊含深刻哲理的名句。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1。原文節(jié)選(《荀子·榮辱篇》)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yǎng),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梢詾閳?、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勢注錯習俗之所積耳。”
2。重點注釋
·一同:共同具有的本性。
·無待而然:不需要后天學習、依賴任何條件就這樣的(天性)。
·骨體膚理:指身體和皮膚。理,皮膚的紋理。
·疾養(yǎng):痛癢。養(yǎng),通“癢”。
·勢:通“執(zhí)”,指行為舉止。
·注錯:亦作“措置”,指安排、處置,這里引申為人的行為選擇。
·積:積累、習染。
3?,F代翻譯
“大凡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有利的而厭惡有害的,這些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無須后天學習就會這樣的,這是大禹和夏桀所相同的。眼睛能辨別黑白美丑,耳朵能辨別聲音清濁,口舌能辨別酸咸甜苦,鼻子能辨別芳香腥臭,身體皮膚能辨別冷熱痛癢,這些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無須后天學習就會這樣的,也是大禹和夏桀所相同的。(盡管本性相同,但)人可以成為堯、禹那樣的圣君,也可以成為桀、跖那樣的惡人,可以成為工匠,也可以成為農夫或商人,這都取決于后天行為的措置、習慣的積累罷了?!?/p>
二、典故背景
1。思想背景:荀子處于戰(zhàn)國末期,他提出“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他認為人的天性是“惡”的,生來就有貪欲、好利等本性。而“善”是后天人為(“偽”)教化的結果。
2。文本背景:《榮辱篇》的核心在于探討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以及榮辱產生的根源。在此段落中,荀子旨在論證一個關鍵點:圣人與惡人、君子與小人,在先天本性上是完全相同的。他先列舉了生理欲望(食、暖、息)的相同,再列舉了感官能力(目、耳、口、鼻、體)的相同,以此夯實其論證基礎。
3。論證目的:荀子強調先天本性的相同,是為了突出后天的“注錯習俗之所積”才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這就像同樣的眼睛,能看清事物是本能,但選擇看什么、如何看待、如何行動,則取決于后天的學習與環(huán)境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