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拔起來,拔出來?!度龂尽菚侵鱾鳌罚骸扒锇嗽滤罚箫L…松柏斯拔。”(朔:夏歷每月初一。斯:乃,就。)
我們一起來解讀《三國志》中這段關(guān)于天象示警的著名記載。這不僅僅是一次自然災(zāi)害的記錄,更是一扇窺視三國時期政治與哲學思想的窗口。
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黃龍元年)秋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八尺,吳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門飛落。
(選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關(guān)鍵注釋: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這是孫權(quán)正式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意義重大。
·秋八月朔:指農(nóng)歷八月初一?!八贰奔闯跻?。
·大風:指極強的風暴,很可能是臺風。
·江海涌溢:長江和海水暴漲倒灌。這是對風暴潮的準確描述。
·平地水八尺:平地上的積水深達八尺。按三國時一尺約24。2厘米計算,八尺約為1。93米,災(zāi)害極其嚴重。
·吳高陵:指孫權(quán)的父親孫堅的陵墓。
·松柏斯拔:松樹和柏樹都被(大風)連根拔起?!八埂笔俏难蕴撛~,意為“就”、“于是”。
·郡城南門飛落:吳郡郡城的南門被吹飛了。
·白話翻譯:
(孫權(quán)稱帝那年的)秋八月初一,刮起了巨大的風暴,長江和海水洶涌倒灌,平地積水深達八尺。先帝孫堅陵墓上的松柏樹都被狂風連根拔起,吳郡郡城的南門也被吹飛了。
典故背景
1。歷史時刻:孫權(quán)的“高光”與“陰影”
這件事發(fā)生在公元229年,正是孫權(quán)在武昌(今湖北鄂州)正式登基,建立吳國,并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的關(guān)鍵年份。稱帝是個人事業(yè)的巔峰,本應(yīng)普天同慶。然而,這場不期而至的超級風暴,卻給這場盛典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2。文化信仰:“天人感應(yīng)”思想
在董仲舒闡發(fā)的漢代儒家哲學中,“天人感應(yīng)”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它認為,自然界的異?,F(xiàn)象(災(zāi)異)與人間政治的清濁、統(tǒng)治者的德行有著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君主失德,天就會降下災(zāi)異以示警告。因此,日食、地震、洪水、大風等都是需要被嚴肅解讀的“天象”。
3。特殊地點:“高陵松柏”的象征意義
·高陵:是開國奠基者孫堅的陵墓。祖墳在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國運的根基、龍脈的所在。
·松柏:這兩種樹木因其四季常青、耐寒抗風,自古就被賦予了堅毅、長壽、忠貞的品格,常栽于陵墓旁,象征著死者不朽的精神和王朝永固的期望。
因此,“高陵松柏斯拔”遠不止是樹木被毀,它被當時的人們解讀為一個極具沖擊力的政治信號:國家的根基被動搖了,先王的護佑可能正在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