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館的編輯部設(shè)在紫禁城內(nèi)的史館,但是印刷部門則被蘇澤設(shè)在了宮外的禮部刊印館。
這自然是為了分發(fā)報紙便利,要不然光是將報紙運輸出宮,就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蘇澤看著新刊印出來的報紙,將報紙分發(fā)給身邊的徐渭,接著就有報館的吏員,將這些報紙運送到各部衙門。
“青藤先生,三日能成刊嗎?”
徐渭想了想,還是點頭說道:
“趕一趕應(yīng)該可以?!?/p>
蘇澤說道:
“萬事開頭難,現(xiàn)在人手少,等架子搭起來了,壓力就要小很多了。”
徐渭也點點頭,從蘇澤拉來經(jīng)費,到報館的工匠完成雕版印刷晾曬,這一系列過程都是徐渭親自參與的。
后世公文,總喜歡講什么“優(yōu)化業(yè)務(wù)流程”,將這句話變成了一句空話套話,但真正都要做事,優(yōu)化業(yè)務(wù)流程,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比如報館的版面怎么安排,雕版的順序如何,怎么審稿怎么校對,這些流程都要從無到有設(shè)計出來。
就比如這。
蘇澤堅持給了羅萬化稿費,羅萬化開始堅持不肯收,后來還是蘇澤說起了“子貢贖人”的典故,對著羅萬化說,如果他這個狀元堅持不肯收稿費,那日后再約稿,別人也不可能收稿費。
可寫文章是耗費心力的事情,大家都科舉上岸者,也有了本職工作,這樣長久以往,就沒人愿意再給《樂府新報》寫文章了。
羅萬化聽了蘇澤的話,最終不僅僅收下了稿費,還在翰林院宣傳給《樂府新報》寫稿有稿費拿的消息。
讓蘇澤意外的地方,是羅萬化的宣傳效果,甚至要比沈一貫在同年中吆喝還要好。
蘇澤想了想,大概是因為羅萬化一向謹慎低調(diào),所以建立起了靠譜的人社,和沈一貫?zāi)欠N包打聽的人設(shè)不一樣,說的話更容易讓人信服。
蘇澤不由的感慨,這就是人設(shè)的好處。
一旦建立起來,別人都會先看你的人設(shè),再看你辦的事情。
那自己的人設(shè)是什么?
蘇澤不知道,千人千面,自己大概在各個人心中的人設(shè)都不一樣吧。
,讓這些大明讀書人也體驗一下,什么叫做“斷章狗”。
蘇澤要的就是這個追更的效果,前世小時候蘇澤看報紙,每次也都是從報紙的文娛版塊開始看的。
就算不愛看其他版面,有著第四版勾著,也能保證報紙的“追讀率”。
除了徐渭的戲文,蘇澤還親自執(zhí)筆,回憶了一個后世《笑林廣記》中的一個笑話,也刊登在了第四版上。
這下子,整個報紙四版全部湊齊了。
這四版之中,第一版只要抄邸報就行了,第三版蘇澤先從翰林院和同年中薅羊毛。
第四版也簡單,徐渭的曲藝作品不少,這個時代戲劇話本都不少,后世知名的《三言二拍》,雖然是天啟年間才成書,但是其中不少故事已經(jīng)膾炙人口,散布于各種官員雜記中。
唯一需要蘇澤親自抓的,就只有第二版“市井之聲”,畢竟這才是他辦報的重點,也就是他為了打破言官壟斷的那點餃子醋。
不過蘇澤倒是用了取巧的手段,第一期的“市井之聲”絕對是讓所有人都挑不出來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