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內(nèi)是不能自己帶稿紙的,但是寫文章也是需要草稿的,所以這些書吏就會賣一些稿紙。
當(dāng)然,在貢院里稱呼賣就不合適了,所以這買紙錢也被稱呼為“貢錢”,算是貢給大成至圣先師的錢。
張元忭從考籃中掏出三枚黃銅幣,他在京師生活解決,這次考試的文房四寶還是同鄉(xiāng)徐渭借的。
一想到這位同鄉(xiāng),張元忭有些遺憾。
徐渭和張元忭是同鄉(xiāng),在京師的時候他受到徐渭的照料。
原本徐渭考上了舉人,本來也可以參加本屆會試的。
但是他的恩主蘇澤被選為同考官,徐渭為了避嫌,放棄了本次科舉。
張元忭為徐渭感到遺憾,但是他也理解徐渭的放棄。
他將唯一值錢的澄泥硯小心翼翼擺在尺許見方的木板上,這便是他未來九天安身立命之所。
“咚!咚!”沉重的梆子聲驚破貢院沉寂。書吏魚貫而入,分發(fā)彌封考卷與光素紙。
接下來幾天,張元忭都在答題。
蘇澤在巡視考場的時候,也在張元忭的號房前經(jīng)過了幾次。
只能說科舉考試,不僅僅是學(xué)術(shù)上的考試,更是身體和毅力的考試。
就在答四書五經(jīng)經(jīng)義題目的這第一場考試?yán)?,就有好幾個考生因為體力不支被抬了出去。
這才是第一場的考試,也不知道等到最后的策論完成,還剩下多少考生能夠堅持。
張元忭等到了五經(jīng)題目的最后一天。
書吏們舉著經(jīng)義題目的牌子,在考場來回游走。
張元忭也治的《易經(jīng)》。
他看到了蘇澤題目。
“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張元忭緊扣筆尖,迅速就找到了破題的關(guān)鍵。
他在京師這些日子,整日里閱讀《樂府新報》上的文章,靠前又突擊學(xué)習(xí)了蘇澤的奏疏集。
他對于朝堂之上渴求變法的風(fēng)向是很了解的。
“大人之變,如虎威新革其文,豈獨為飾觀哉?神物自化,孚信存乎其中,而天下莫之能測矣……”
張元忭以“虎變”喻革故鼎新乃天理使然,威勢之下更需“孚信”——以公心待天下,行堂堂正正之法。
“未占”非不疑,而是如日月經(jīng)天,其光自明,無需占卜。
破題便定下“新政必以公信為先”的調(diào)子。
信,就是取信于百姓,張元忭主張變法必須要先說服百姓,形成官民共識,這樣的改革才能上利國家下利百姓,而不是僅僅讓一方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