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的芳杏很幸福。
大年三十這天一大早,一家人都早早起來了,備年飯,過大年。
愛國帶著云妮和海洋,貼對聯(lián),貼福字。
芳杏燒火,李翠兒上鍋,煮早飯。
七十年代初,物資匱乏,農(nóng)村人就算是過年,飯桌上的菜也不見得多豐盛。
北方的年,早飯也不是很講究,菜就一個,豬肉白菜豆腐燉粉條,這叫全家福。
有很多人家,全家福里是沒有豬肉的,因為,窮,吃不起。
蔚家因為蔚佑之有離休工資,日子算是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全家福里就有豬肉。
飯是年前蒸的金銀餑餑,這是北方的一種饅頭,那個年代特有的。
饅頭里面是黑面摻的玉米面,外頭包一層白面,表面看起來是個白面大饅頭,掰開里面摻的黑面和玉米面,蒸熟了黃澄澄的,有白有黃。
就有聰明的人,給這種餑餑起了個又驚艷又富貴的名字:金銀餑餑。
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面子工程,頗有種“繡花枕頭一包糠”的即視感。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能很好的解釋清楚這種餑餑的巨大作用。
一家人很快吃好了早飯。
收拾好碗筷,芳杏把給全家做好的新衣拿了出來。
云妮和海洋眼睛一眨不眨,專門盯著小嬸手里的新衣服。
先是云妮的,水紅色一身衣服,上衣還用絲線繡了兩個挨在一起的小蘋果,紅紅的蘋果,綠綠的葉子,繡在胸前,漂亮極了。
褲子的口袋邊和褲腳,分別用黑線繡了兩溜明線,水紅色的小褲子,立馬就有了清凌凌的眉眼,美。
然后是海洋的,上衣繡了兩只小兔子,一黑一灰,繡在水藍色的衣襟上,特別亮眼。
褲子的口袋邊和褲腳,也用黑線繡了兩溜,帥。
兩個孩子穿上新衣服,眉開眼笑,摸摸這兒,摸摸那兒,愛不釋手,要不是要留著年初一去拜年,都舍不得脫了。
蔚佑之看著兩個興高采烈的孩子,心里特別熨帖,自從建祥兩口子走了后,這兩個孩子很久沒這么高興了。
真好,他幫愛國找對了媳婦。
李翠兒也歡喜,她的衣服也合身,穿著一照鏡子,看看里面的自己,覺著年輕了好幾歲。要是愛民也有就好了。她在心里悄悄的想。
蔚佑之也試了試自己的,正合身。
愛國看著高興的一家人,他覺得媳婦真好。
其實,從那一刻起,愛國已經(jīng)把芳杏放進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