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塵風的聲音帶著一絲嘲諷:
“博世模式固然安全,但利潤的大頭永遠被主機廠拿走!
我們投入巨資研發(fā)的核心技術,只能作為‘零部件’被定價!”
“看看現(xiàn)在那些供應商的利潤率,再看看特斯拉的市值。
這就是話語權的差距!
華興的雄心,難道就止步于做一個高級‘打工人’嗎?”
爭論如同沸騰的巖漿,在巨大的會議桌上來回噴濺。
支持“造車”
的姚塵風、左夢安、馮庭波、鄭青山,與堅持供應商的徐平、廖建忠、胡向東、丁思云,壁壘分明,寸土不讓。
每個人的論點都基于詳實的數(shù)據(jù)和深刻的行業(yè)洞察,引經(jīng)據(jù)典,邏輯嚴密。
這邊徐平引述博世歷年財報數(shù)據(jù),證明頂級的利潤率和穩(wěn)定性;
那邊姚塵風則甩出特斯拉市值飆升的曲線和滲透率報告,描繪整車品牌的巨大想象空間。
這邊馮庭波強調(diào)技術閉環(huán)對突破封鎖的戰(zhàn)略意義;
那邊廖建忠則列出全球頂尖汽車工程師的稀缺性和天價薪酬清單。
這邊鄭青山反復敲打現(xiàn)金流模型里的第二利潤率增長空間;
那邊胡向東列出華興真正擅長的ICT布局。
這邊左夢安則展示全球汽車供應鏈轉(zhuǎn)移的趨勢和華興制造體系的潛在適配性;
那邊丁思云列出了華興造車可能會對那些運營商和大客戶造成的影響。
第5章關于造車的第一次討論3
聲浪越來越高,情緒越來越激昂。
有人拍案而起,有人眉頭緊鎖,有人據(jù)理力爭,有人連連搖頭。
偌大的會議室里,空氣仿佛被壓縮到了極致,充滿了濃烈的火藥味和理念碰撞的激烈火花。
只有主位上的鄭非,如同風暴眼中唯一靜止的存在。
他目光深邃地注視著這場關乎華興未來命運的激烈辯論。
他的臉上看不出明顯的傾向,只有眉頭偶爾極其細微地蹙起,顯示出他內(nèi)心的權衡正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刻。
像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舵手,在驚濤駭浪中感受著船體的每一次震動,評估著每一種航向的風險與機遇。
時間在激烈的交鋒中無聲流逝。
窗外的陽光逐漸西斜,將長長的影子投進會議室。
爭論持續(xù)了整整三個小時,雙方依舊僵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拿不出絕對壓倒對方的決定性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