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一個!”
周譯緊緊攥著她的手。
“李津也上榜了,349分,考得很不錯!”
周譯抬手指向另一側(cè)的理科榜單,語氣難掩興奮。
高考一共四門,每科一百分,總分四百分。
這個分?jǐn)?shù),足以讓人安心。
就在此時,一位招生辦的老師特意把林知微叫到一邊,微笑著告訴她:她是西城區(qū)的文科第一名,全市排名第三。
這個消息,比榜單上的分?jǐn)?shù)更讓人震撼。
林知微怔在原地,半天沒回過神來,心里既有驚喜,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
與此同時,悠悠在海淀的榜單上,也榜上有名。
她考了335分,同樣是個相當(dāng)亮眼的成績。
周譯是在三天后,才收到省里招生辦的體檢通知。
縣里并沒有像北京那樣張貼紅榜,他始終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
可當(dāng)他拿到那張蓋著鮮紅印章的體檢通知單時,心里卻像壓著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既然通知了去體檢,那就說明——他過線了。
對于那個年代的考生來說,這幾乎就是唯一的信號。
因為在很多地方,根本沒有統(tǒng)一張榜公示成績的做法。
甚至連分?jǐn)?shù),學(xué)生自己都不得而知。
高考的流程簡單而直接:報名、考試、填志愿,然后就是等待。
等待的過程漫長而煎熬,信息閉塞,幾乎沒有任何渠道能讓人提前獲悉自己是否被錄取。
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能收到的第一個確切喜訊,不是分?jǐn)?shù)單,而是那份沉甸甸的——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
林知微是在一月的最后幾天,終于等到了那份承載著希望的錄取通知書。
信封是厚實的牛皮紙,正中工整地寫著“林知微同志(收)”
,字跡端正又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