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太子的眼睛一亮,他注意到圖紙上密密麻麻地標注著水位測算和泥沙淤積的解決方案。這些蠅頭小楷寫得十分清晰,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反復(fù)驗證的。
“這是……”太子喃喃自語道,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驚訝和喜悅。
他繼續(xù)仔細閱讀著圖紙上的文字,只見上面寫道:“引洛水灌良田三千頃,可解京畿春旱之困。此地另開三尺,設(shè)返車道,此處開月門,加拱橋,此地設(shè)地下通道,架立交橋……?!?/p>
太子猛地一拍欄桿,由于用力過猛,紫檀木扶手都被震得發(fā)出了輕微的響聲,連一旁的茶盞也跟著輕輕顫動了一下。
“好!這才是真正的利民之事!”太子興奮地說道,他的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京城的擁堵地段,車流像凝固的巖漿,在暮色里泛著焦躁的光。新架的立交橋帶著青條石的原色,半拉子的引橋懸在半空,像只擱淺的巨鯨。底下穿黃馬甲的工人正用鐵鍬敲碎路面,金屬摩擦的鈍響混著尾氣,在樓宇間撞出沉悶的回音。
在這個地下通道的入口處,一堆施工擋板橫七豎八地堆積著,仿佛是被隨意丟棄在這里的。那塊原本應(yīng)該指示人們前方道路的牌子,如今已被熏得灰黑一片,上面的字跡也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街道上,一群身著各色衣袍的女人們,手里緊握著買菜用的竹籃,小心翼翼地走在臨時鋪設(shè)的鐵板上。每走一步,鐵板都會發(fā)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在這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中顯得格外刺耳。這聲音在通道里回蕩著,驚得原本蹲在隔離欄上的麻雀們撲騰著翅膀飛走了。
不遠處的天橋上,一個賣烤紅薯的鐵皮桶正冒著滾滾的白霧,那股香甜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然而,這股白霧卻將不遠處的“南三環(huán)”路牌暈染成了一片模糊的橙黃色,讓人幾乎無法看清上面的字。
再看那座立交橋,它的橋墩上爬滿了深綠色的防護網(wǎng),網(wǎng)眼里還卡著一些干枯的槐樹葉。突然,一只流浪貓從防護網(wǎng)的縫隙里探出頭來,它那琥珀色的眼睛,靜靜地凝視著下方來來往往的馬車。就在這時,它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突然弓起背,像一道閃電一樣,迅速竄進了地下通道的陰影里。
地下通道里的風(fēng),仿佛是從地府吹來的一般,裹挾著潮濕的塵土味,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風(fēng),直撲人面。這股風(fēng)帶著地下特有的陰寒和腐朽氣息,讓人不禁打個寒顫,仿佛全身的毛孔都被這股惡風(fēng)穿透了。
與地面上清新的空氣相比,這里的空氣顯得格外渾濁,仿佛被一層厚厚的濃霧籠罩著。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吞咽著灰塵和污垢,讓人感到喉嚨發(fā)緊,有些窒息。
然而,與這地下通道的陰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京城內(nèi)外因改革而呈現(xiàn)出的嶄新氣象。
改革的成效如同春風(fēng)化雨,滋潤著京城的每一個角落。漕運的疏通使得江南的糧船能夠在短短三個月內(nèi)抵達京城,而且數(shù)量較往年增加了三成之多。這不僅解決了京城的糧食供應(yīng)問題,也讓太倉的米價回落了兩成,百姓們的生活負擔(dān)因此減輕了不少。
朱雀大街經(jīng)過拓修后,變得寬闊而整潔,車馬分流有序,往日午時堵塞的景象再也不復(fù)存在。街道兩旁的商戶門前幡旗招展,生意興隆,往來的行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城西的萬畝旱田因為新修的“通濟渠”而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秋收時節(jié),谷穗沉甸甸地垂著,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豐收的喜悅。當(dāng)老農(nóng)們捧著新米入宮謝恩時,他們那被歲月染白的鬢角上,竟然沾著幾粒金粟,這無疑是對改革成果的最好證明。
東市“便民坊”內(nèi),布莊掌柜趙三郎將一匹蜀錦裁作尋常襦裙料,引得市井婦人爭相搶購。他望著賬房里堆疊的銅錢,想起半年前太子親至市集,斥責(zé)“珍奇專賣、百姓望價興嘆”之弊,不禁感嘆:“往日綾羅只供朱門,如今針線能暖寒士,這才是盛世氣象啊。”
御書房內(nèi),皇文建捧著各地奏報,指尖在“商稅倍增”四字上反復(fù)摩挲。窗外梧桐葉落,他忽然冷笑一聲,將密折藏入袖中——那是江南鹽商聯(lián)名呈送的血書,字字泣訴新商法斷了他們的百年基業(yè)。案頭青瓷瓶中,新貢的洛陽牡丹開得正艷,花影搖曳間,太師眼底寒芒一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