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審,He問題本階段內容告一段落】
朔風卷過蘇北大地,一片片熱火朝天的工地映入眼簾。
時間在推土機的轟鳴、鉆井塔的矗立和工人同志們帶著希望的笑臉中悄然滑過,轉眼已是1953年的初夏。
對于漢東省而言,這一年半,是真正意義上的“陳朝陽時代”的奠基期。
他以省委第四書記、工業(yè)廳長之權限,將其超越時代的視野與鐵腕的執(zhí)行力,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在“治堿先治水”和“江都石油大會戰(zhàn)”兩大戰(zhàn)役的拉動下,漢東省的工業(yè)體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擴張。
江都油田:已從一口“華江一井”,擴張為擁有七口生產井的小型油田。
在絕對保密的狀態(tài)下,日產原油穩(wěn)定在15噸左右。
依托原油,周慕白領導的煉化團隊已能穩(wěn)定產出柴油、汽油和瀝青。
一座代號“紅星煉油廠”的小型設施在荒原上秘密建成。
大興煤礦,經過徹底整頓,生產效率飆升。
年產量從51年的50萬噸,猛增至52年的85萬噸,預計53年將突破120萬噸。
不僅滿足了省內急速增長的能源需求,更通過香港渠道,出口優(yōu)質無煙煤3萬噸,換回了漢東省第一批自主賺取、寶貴的85億元外匯。
“漢東第一機械廠”,在鄭春秋主持下,已能小批量生產改良型鉆頭、耐腐蝕水泵和適用于鹽堿地的“阜寧-52式”重型步犁。
其產品標準,正是陳朝陽強力推行的“漢標”雛形。
“漢東日用化工廠”正式投產,利用石油副產品,生產肥皂、甘油。
其漢東牌肥皂去污力強,價格實惠,迅速風靡全省,并開始向周邊省份輻射。
在這一年半里,漢東省新建、擴建百人以上規(guī)模的廠礦27家,涵蓋小型鋼鐵、水泥、磚瓦、農具、食品加工等領域,初步形成了圍繞能源和基礎材料的內循環(huán)工業(yè)骨架。
1951年,漢東省全省工業(yè)總產值約為4500億元。
至1952年底,這一數(shù)字躍升7200億元,增長率接近60%。
預計到1953年中,在石油、煤炭、機械制造和輕工的共同拉動下,全省工業(yè)年產值將歷史性地突破1萬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