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吳仁德的黃昏
整個下午,吳仁德就坐在那里,承受著一浪高過一浪的批判。
會場的空氣灼熱而粘稠,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當王明再次斥責他迷信德國標準時,吳仁德再次試圖解釋:
“小王啊…咳咳~王明同志,請允許我解釋一下……選擇德國標準并非盲目崇拜。
我們正在設計的這臺銑床,其底座剛性要求極高,公差配合必須精確到更精細級別,否則會影響整機壽命和加工精度。
在某些關鍵部位的配合公差上,范圍確實偏大,不夠嚴謹……”
“不夠嚴謹?”李振海打斷他,語氣不像之前那樣粗暴,反而帶著一種“擺事實講道理”的姿態(tài),
“仁德同志,你口口聲聲說我們自己的標準‘不夠嚴謹’。
那我問你,東北大連第一機床廠不久前成功試制的新型銑床,采用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標準,現(xiàn)在已經(jīng)順利投產(chǎn),工人同志們反映十分良好。
這你怎么解釋?難道我們自己的實踐,比不上洋人書本上的幾個數(shù)字嗎?”
這個問題切中要害,會場里不少人點頭。
吳仁德一時語塞,但隨即爭辯道:“那臺機床的工況和設計要求與我們不同,不能簡單類比。
在更高精度的領域,我們必須……”
“必須什么?必須照搬德國那一套?”王明接過話頭,這次他的批判有了更多“事實”支撐,
“吳總工,大家不是反對學習外國的經(jīng)驗。
但你公開說‘國內(nèi)的技術水平落后德國至少二十年’!
這種言論,難道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難道不會打擊我們年輕技術員自力更生的信心嗎?”
這番話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鳴。
一位中年女技術員也低聲說:“是啊,吳總工有時候是有點……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上次我提出一個改進方案,他看都沒仔細看,就說‘這種思路德國人早就試過了,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