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啟明”和林晚晚個人的輿論攻勢,在周薇團隊高效且強硬的反擊下,勢頭被暫時遏制。法律函件被送達幾家跳得最歡的海外媒體,措辭嚴厲,要求限期更正并道歉。同時,一批由獨立科學家和技術倫理專家撰寫的、客觀分析“鏡像防御”原理與邊界的文章,開始在主流平臺傳播,試圖將討論拉回理性軌道。
然而,那股彌漫在空氣里的惡意并未消散。它轉化為了更隱蔽的形式——網絡上持續(xù)不斷的、難以追蹤源頭的負面評論;某些合作項目洽談時,對方突然變得猶豫和附加了更多苛刻條款;甚至“星火聯(lián)盟”內部,也出現(xiàn)了一些微妙的質疑聲音。
(周薇向林晚晚匯報:“他們在用鈍刀子割肉,消耗我們的精力和信譽。很多盟友都在觀望,看我們能否挺過這一波。”)
林晚晚深知,在徹底挖出“kaleidospe”并給予其致命一擊之前,這種騷擾和削弱恐怕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她必須穩(wěn)住基本盤,同時加快技術突破和情報搜集的步伐。
---
沈懷安的生活被套上了一個更厚實,卻也更加無形的“防火墻”。他不再被允許前往“蛛網”小組的實體辦公室,所有與“啟明”相關的技術學習和工作,都通過一個經過特殊加固的虛擬桌面環(huán)境在家中進行。他的個人網絡活動受到最嚴密的監(jiān)控和保護,幾乎與外界隔離。
這種“保護”讓他感到有些窒息,但他理解這是必要的。他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雷烈為他制定的強化訓練計劃中。除了高強度的體能和格斗訓練,他在網絡技術方面的學習也進入了更深的層次。雷烈不再讓他泛泛地了解各種攻擊技術,而是開始系統(tǒng)地教導他如何進行深度防御架構設計和高級持續(xù)性威脅(apt)的追蹤與反制。
(雷烈在模擬攻防演練后點評:“防守不是筑起高墻就萬事大吉。要預判對手會從哪個方向、以何種方式進攻,甚至在墻內埋下陷阱,讓攻擊者自投羅網。你的思維要變得比他們更縝密,更…‘邪惡’?!保?/p>
沈懷安似懂非懂,但他努力消化著這些復雜的理念。他開始學習如何構建多層蜜罐系統(tǒng),如何分析惡意代碼的行為模式,如何從海量的網絡流量中提取出那微不可查的異常信號。他知道,只有真正理解黑暗的運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守護光明。
與此同時,他與外界的“正常”聯(lián)系也被嚴格控制。除了學校和必要的社交,他幾乎不參加任何課外活動。這讓他與大部分同學之間,無形中產生了一道隔閡。那個關于他背景和“卷入麻煩”的模糊傳聞,更是讓一些同學對他敬而遠之。
沈懷安感受到了這種孤立,但他沒有時間去傷感或解釋。他清楚自己走在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上,注定要承受孤獨。
---
這天,沈懷安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是他初中時關系還不錯的一個同學打來的,叫李明。對方語氣興奮地邀請他周末參加生日聚會,地點在一家新開的、很受年輕人歡迎的虛擬現(xiàn)實體驗館。
“懷安,好久沒見了!聽說你現(xiàn)在可厲害了?一定得來啊,好多老同學都來!”李明在電話那頭熱情地邀請。
沈懷安握著電話,心里有些波動。他已經很久沒有參加過這種純粹的、屬于他這個年齡的社交活動了。他下意識地想答應,但理智立刻拉住了他。
(沈懷安內心:虛擬現(xiàn)實體驗館…公共場合,人多眼雜,網絡環(huán)境復雜…太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