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底的北京,天寒地凍,朔風呼號,飛雪敲打著紅星軋鋼廠大禮堂的窗戶。
禮堂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與窗外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
“清華大學-紅星軋鋼廠實踐基地第一期課題驗收報告會”正在這里隆重舉行。
大禮堂座無虛席。
主席臺上,清華大學王副校長、市工業(yè)局周副局長端坐中央,兩旁是軋鋼廠的楊廠長、孫書記、李懷德副廠長以及清華機械系的領導、劉星海教授等。
臺下,前幾排是廠領導班子成員、各科室負責人、技術骨干和工人代表,后面則是黑壓壓一片充滿朝氣的清華學子,呂辰、王衛(wèi)國等213宿舍的兄弟們自然也在其中。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香煙、茶水的味道。
實踐基地負責人、軋鋼廠副廠長李懷德身著筆挺的中山裝,頂著黑眼圈,精神抖擻的做著匯報,他聲音洪亮,透著一股子激動。
他詳細回顧了從課題發(fā)布會到驗收的整個過程,用一系列數據展示了“實踐基地”取得的成效。
“《軋輥磨損在線檢測與自適應補償機構設計》課題,預計可降低軋輥損耗百分之十五;《基于繼電器邏輯的天車定位與防撞系統(tǒng)改進》安全性顯著提升;《小型工件自動分揀裝置》效率提升三倍,錯誤率降為零……”他頓了頓,語氣更加有力,“這批課題累計產生可計算經濟效益已超過五萬元,真正實現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標!”
他的報告不時被掌聲打斷。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批課題,我們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痛點,累計產生可計算經濟效益已超過五萬元!同時,也為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真正實現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標!”
李懷德的話語充滿了自豪與底氣,這份由他推動的合作項目,已成為他履歷上最耀眼的一筆,也為他在楊廠長高升后接任廠長之位,奠定了近乎不可動搖的基礎。
接著,清華大學王副校長發(fā)表了講話。
這位儒雅的學者,語調平和卻自有力量。
他環(huán)視會場,目光掃過廠方領導和年輕的學生們,“懷德同志的報告令人振奮,取得的成績確實令人鼓舞。但在我看來,今天的驗收會,與其說是一個圓滿的句號,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個承前啟后的‘分號’!”
他微微停頓,讓這個比喻深入人心。
“這第一批四十七個課題,我們解決了‘點’上的問題,像是為紅星軋鋼廠這部巨大的工業(yè)機器,進行了一次精密的‘零部件保養(yǎng)’和‘效能提升’。那么下一步,我們是否應該將目光放得更遠,著手解決‘線’和‘面’的問題?”
臺下變得異常安靜,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比如,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將自動化技術從相對獨立的倉庫、輔助車間,真正推向軋制、矯直、定尺、分揀這些核心生產線?形成真正的流水化、智能化作業(yè)?又比如,我們是否應該探索,將正在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科學、新興的材料技術等更多前沿學科,更深入地融入到鋼鐵生產的洪流之中,實現更深層次的跨界融合?”
王副校長的聲音逐漸高昂:“清華大學的智慧寶庫,永遠向我們最親密的戰(zhàn)略伙伴敞開!我希望看到,紅星軋鋼廠與清華大學的合作,不是一期一會的短期項目,而是一條奔騰不息、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河流!要將‘廠校合作’這個品牌做大、做強,讓它成為清華大學面向社會、服務國家的標志性成果!”
他的講話,清晰地指明了未來合作的方向,更深度的自動化、更廣泛的跨學科參與。
這既是對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殷切期望和戰(zhàn)略布局。
最后,市工業(yè)局周副局長做了總結性發(fā)言。
他的語氣更具行政指令性和戰(zhàn)略高度,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王校長的講話高屋建瓴,我完全贊同!”周副局長聲如洪鐘,“紅星軋鋼廠和清華大學的這次成功合作,其意義已經超越了你們兩家單位本身!它為我們全市的工業(yè)企業(yè),蹚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依靠產學研結合實現提質增效的新路!這是一條光明大道!”
他看著向臺上的廠領導和李懷德、劉星海等人,也掃過臺下的學生們:“因此,我在這里,代表市工業(yè)局,正式給你們下達一項新的任務:不僅要‘醞釀’第二批課題,更要系統(tǒng)性地進行規(guī)劃,將這種成功的合作模式制度化、常態(tài)化!”
他強調:“要圍繞我市正在制定的‘三五’規(guī)劃中關于工業(yè)升級的重點方向。比如,生產流程的自動化改造、能源消耗的深度優(yōu)化、高端特種鋼材的研發(fā)攻關等。來設計第二批課題!我們要把‘清華-紅星’實踐基地,從一個‘先進點’,打造成一個可以面向全市、乃至全國輸送成功經驗和先進人才的‘創(chuàng)新高地’和‘人才搖籃’!……”
周副局長的話,將廠校合作提升到了全市工業(yè)戰(zhàn)略的高度。
會場爆發(fā)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這掌聲是對過去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與期待。
會議結束后,人群開始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