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直奔大本堂的藏書閣,想通過翻閱書籍,看有沒有相關的人選,把他挖過來當物理老師,但他真的找到一個,還不錯的人。
“郭守敬?!?/p>
“元朝的水利專家、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等。”
“我記得后世,月球上有一座環(huán)形山,叫做郭守敬山?!?/p>
“還有一個天文望遠鏡,叫做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絕對是個古代的科學大牛?!?/p>
“這位大佬什么都懂,可惜是元朝時期的人,人早就不在了,但他的孫輩應該還在?!?/p>
“如果孫輩能繼承他的科研成果,能力應該不會差到哪里去?!?/p>
朱允熥不得不感嘆,其實古代的科學家還是很多。
奈何,現(xiàn)代人知道的不多。
大家知道的只有西方那些,但西方那些確實做出過比較高的貢獻,改變了世界,其實古代的也不差,只是古代的環(huán)境限制了他們的發(fā)展。
古代的社會,沒有科學發(fā)展的基礎。
如果要全面推行科學,就得開民智,破壞儒家體系。
古代皇帝哪能讓普通百姓開民智、講科學,反對皇帝君權神授的權威呢?
只要想想,就覺得挺可惜。
“大妞?!?/p>
朱允熥說道。
“我在?!?/p>
楊大妞走過來問道:“殿下有什么吩咐嗎?”
朱允熥說道:“你安排幾個人,到邢州邢臺縣找這個郭守敬的后人,找到了必須盡快帶回來?!?/p>
楊大妞領命,出去找人安排。
暫時定下了物理老師,朱允熥回了自己書房,開始研究怎么編寫教材。
把自己初中高中學過的化學知識,很艱難地回憶起來,但又實在忘記得差不多,只能把那些很基礎的先寫下來。
他提供方向,提供基礎。
更深入的知識,需要陶志學他們進一步研究。
朱允熥也想揮揮手,就能把完整的化學知識寫出來,奈何實力不允許。
還有物理,他記得的相對多一些。
因為以前最喜歡的,還是物理。
科學的魅力,很容易讓人忘記時間,朱允熥寫到了深夜,才想起來還有奏章沒看,趕緊讓楊大妞把奏章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