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又道:“我也不管,數(shù)是怎么算的,我就問李煥文,今年宿遷那邊收上來的稅如何?多了,還是少了?”
李煥文只好硬著頭皮說道:“多……多了。”
朱允熥又問:“百姓是否有怨言?百姓交完了稅,是否還有存糧?”
李煥文又道:“無怨言,存糧比以前也多了?!?/p>
這些都在鄧輝上奏的奏章里面提到過,李煥文還是知道其中的內(nèi)容。
百姓當(dāng)然沒有怨言,但地主豪紳有?。?/p>
朱允熥說道:“大部分百姓,都沒有怨言,你為什么說不妥呢?”
李煥文又不知道如何解釋。
總不能說,豪紳有,他們就要反對(duì)了吧?
若是真的如此,就是他李煥文不懂體恤百姓,也不為民。
儒家里面的仁義禮智信,在他的身上,得不到體現(xiàn)了。
儒家那些東西,一定程度上,確實(shí)可以限制人性,也能規(guī)范道德行為,尤其是這些當(dāng)官的道德。
他們能夠當(dāng)官的,都是讀書人。
讀書人一般比較好面子,讀了圣賢書,自詡有道德,這樣正好束縛他們,不敢說一句不為民而只為了自身利益。
不僅李煥文沒有反應(yīng),其他人一瞬間,都沉默下去了。
朱允熥又道:“你不說,我還忘了一件事,傳我的命令,告訴鄧輝,以后當(dāng)?shù)兀刈獾亩?,絕對(duì)不能高于百姓收成的三分之一,這是上限,誰敢高于的,抄家!”
李煥文等人的臉色,同時(shí)微微一變。
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杜絕了他們地主,把稅收轉(zhuǎn)嫁給佃農(nóng)。
畢竟沒有田地的百姓,還是占據(jù)大部分。
他們都在想,殿下處處為民。
但是地主豪紳,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