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釘子還好,人家礙于自己的名聲,只是好吃好喝招待著,卻不聽從自己的意見。
遇見硬釘子,挨打挨罵是經(jīng)常的事,何時有人會對自己如此禮遇?
如此看來,這位奉王還真是求賢若渴,有明君之相。
王老四雷厲風(fēng)行,立刻點了一班執(zhí)法隊,護衛(wèi)著桃源派眾人往王府而去。
一路上,陶潛看見百姓們面帶笑容,在集市中自由自在地交易,孩童們在街邊嬉戲打鬧,老人們坐在樹蔭下悠然自得地下棋。
他不由得向王老四感嘆道:“老朽一路北上,途徑大慶各城,所見之處皆是民生凋敝,雖不至于民不聊生,但百姓也是面有菜色?!?/p>
“卻未想到,地處關(guān)外的朝陽城百姓竟能如此安居樂業(yè),宛如置身桃源之境。此等景象,非賢君不可得也。”
王老四冷笑一聲,他也是黔首出身,自然清楚百姓的困境。
若非官府無能,不理民生,他又何須跑到山上當(dāng)土匪。
“那些官老爺高高在上,如何肯低下頭看百姓一眼?!?/p>
“我家殿下卻是不同,待百姓是極好的。殿下常和我們說,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陶潛跟著默念了一遍,目色大亮,“此言甚妙,暗合孟子‘民貴君輕’之道,奉王殿下果然賢明?!?/p>
不是每個理論拿出來都能收買人心,不同的讀書人,有不同的主張。
像是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主見,就是孟子思想的延續(xù),偏向于以民為本。
而這種理念,朱元璋就不喜歡。
他覺得這不是臣子該說的話,甚至把這句話從《孟子》中刪掉,又因此把孟子撤出了孔廟。
陶潛倡導(dǎo)以農(nóng)為本,自是完全贊同這套理論,心中也是越發(fā)激動。
難道說,自己已經(jīng)到了晚年,竟會碰到真正贊同自己的理論的君主嗎?
未等陶潛過多聯(lián)想,眾人已經(jīng)到了王府門口。
門口處早有一道身影焦急等待,看到陶潛之后,那人頓時激動上前,拜倒在地。
“學(xué)生學(xué)生王羲正,拜見恩師?!?/p>
王羲正性情純真,見到自家老師竟親自來了奉國,早已感動到泣不成聲。
“癡兒,快起來,快起來。”
陶潛見到自己最疼愛的小徒弟,也是心疼不已。
師徒見面,各自真情流露。
王老四將這一幕看在眼底,輕輕點了點頭,這才真正放下戒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