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令人麻木的捷報
十天前,九月初一,濟州島附近海域。
直沽號的火長張司,正在甲板上,一邊查看節(jié)板,一邊在航海手冊上寫寫畫畫,測算航速。
航海手冊里夾著海圖,張司測算完航速后,又拿起尺規(guī)估算直沽號的方位。
張司手里拿著鉛筆。
張司也不知道為什么這種筆叫做鉛筆,但聽說這是蘇翰林給報館編輯發(fā)明的新筆,鉛筆是蘇翰林起的名字。
這種筆的好處是任何姿勢都能書寫,寫的時候也不需要蘸墨汁,寫出來的字也不會暈染開。
更重要的是鉛筆的字跡很容易擦除,這對于那些經常需要改稿子的報館編輯自然是好用的工具。
而鉛筆也很快被宣慰使宸昊注意到,立刻將鉛筆引入了水師。
鉛筆果然得到了歡迎。
水師也有大量的計算工作,這些計算工作同樣需要涂改,鉛筆對于火長來說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而且船上顛簸,鉛筆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書寫,成了每一艘船火長必備的書寫工具。
當然,鉛筆也不是沒有缺點。
鉛筆容易擦除,也就意味著字跡容易磨損,而且容易被篡改。
所以船長的航海日記,使用“鋼筆”來書寫。
這種筆同樣也是蘇翰林發(fā)明的,鋼制的筆尖,蘸墨水就能書寫很久。
當然,這些鋼筆都是工匠手工制作的,造價昂貴,只有船長才能擁有一支。
一不小心又算錯了。
張司從兜里掏出一塊船餅,擦掉了錯誤的計算結果。
船餅,這是宣慰使宸昊給船員準備的干糧。
這是一種用小麥面粉壓扁成團后,然后烘烤出來的干餅。
沒有任何的發(fā)酵,除了少量鹽之外沒有任何的調味,這原本是山西商人去草原經商時候攜帶的干糧。
據(jù)說這種干餅能幾個月都不壞,宣慰使宸昊發(fā)現(xiàn)之后,立刻將這種船餅列為船上主食,水手們都稱呼這種餅為船餅,如今反而成了這種餅的官方名稱。
船員們對船餅就沒這么友好了,船餅硬到需要用鉅子和斧頭才能劈開,水手們戲謔用船餅就能敲暈海盜。
當然,這種餅是沒辦法直接吃的,船上的廚師會將船餅鋸開,加在肉湯中煮成糊糊。
這種船餅糊糊湯,剛上船的時候還很有吸引力,畢竟麥香和肉香混合起來,對于很多貧民出身的水手來說,是過節(jié)才能吃上的美食。
可隨著航行的時間變長,儲存在木桶中的腌肉逐漸發(fā)出一言難盡的味道,而船餅也會逐漸染上海上的潮氣,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災難了。
當然,水師靠港都會更換補給的,只有長期在海上航行才會遇到這種糟糕的情況。
而現(xiàn)在正巧是糟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