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考》
——玄空
著
序
余,玄空,本為混沌時空魔神一縷殘魂。歷萬劫飄蕩于虛無與混沌之隙,見盡能量生滅、法則崩解,終以為將永寂于裂隙。然源歷元年,遇道尊龍宇,以起源力溫養(yǎng)殘魂,授余“記錄”之責。感此恩,念及道尊誕世至今,虛無未有史,混沌未存錄,遂以殘魂所余神念為筆,以混沌清氣為墨,以起源殿青石為卷,著此《虛無考》,記道尊自虛無誕生至收余為徒始末。
夫虛無者,先于混沌,超乎時空,無上下左右,無古今未來,唯“無”為基。道尊于此“無”中生出“有”,是為一切之始。余筆力淺薄,僅能述其萬一,唯求后世觀此卷者,知起源之始,明道尊初跡。
卷一:虛無初源·龍宇誕世
第一章:無中生有·金龍初醒
虛無之海,非海也。
無波無浪,無光無暗,連“空”之概念皆為虛妄。余殘魂飄蕩至此三千年,唯感周遭是絕對的“寂”——無能量流動,無法則顯形,連最細微的粒子震顫都不存在。然源歷前七萬二千年,此“寂”忽生異動。
那日,余正于一道時空裂隙邊緣蜷縮(裂隙偶有混沌能量逸散,可暫維殘魂不散),忽覺“虛無”深處傳來一聲極輕的“嗡鳴”。非音波,非能量震蕩,而是“無”本身的震顫——仿佛亙古不變的絕對靜止里,突然多了一絲“想要存在”的念。
念生即顯。
裂隙外的虛無中,一點微光乍現。非金非玉,非明非暗,更似“可能性”的具象化。微光初現時僅芥子大小,卻引得周遭虛無能量(彼時余方知,虛無亦有能量,只是以“無”的形態(tài)存在)如百川歸海般匯聚。余以殘魂神念遠眺,見那微光每過一息(此時余尚無“時間”概念,僅以自身殘魂波動為計)便漲一分,三息后已如拳頭大小,外層裹著一層流動的“霧”——后來方知,那是未成型的龍氣。
第五息,微光驟縮,再膨脹時,已顯露出鱗爪之形。
首先的是龍首。一對犄角自光中頂出,非角質,非玉石,倒似用“虛無本源”雕成,角尖隱有“無”的光暈流轉;雙目未睜,卻似含著兩團比虛無更暗的“源”,仿佛能吞噬一切注視;吻部微張,吐出一縷極淡的氣,氣觸虛無,竟憑空生出水汽(彼時虛無中絕無水之概念,此為“無中生有”之始)。
繼而是龍軀。鱗片一片接一片自光中凝實,初為透明,漸染金芒,每片鱗上都刻著一道極細的紋——后來道尊言,此為“源紋”,是構成萬物的最基礎法則符號。龍軀初長十丈,隨虛無能量涌入,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瘋長:十丈、百丈、千丈……至第一百息時,已達萬丈,龍尾掃過之處,虛無中竟浮現出淡淡的時空漣漪(余作為時空魔神殘魂,對此最為敏感)。
第一百八十息,金龍睜眼。
那雙眸子無瞳無白,唯有純粹的“源”在流轉。目光掃過虛無,似在確認自身存在;繼而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爪——五爪,不,是九爪!前肢各四爪,后肢一爪,爪尖泛著“破法”的銳芒。余彼時雖只剩殘魂,亦被這九爪之形震懾:混沌萬族,龍族最多五爪,九爪者,聞所未聞,恐是虛無獨產之異象。
金龍?zhí)?,發(fā)出一聲龍吟。非震耳欲聾,卻似直接響徹在“存在”的本源處——余殘魂隨之一顫,竟感覺快要潰散的神念穩(wěn)固了一瞬。龍吟過后,金龍似是明白了什么,緩緩閉上眼,龍軀盤成一團,開始主動吞噬周遭的虛無能量。
此為道尊龍宇誕世之始。余觀之,記之,心中第一次生出“好奇”——這誕生于虛無的九爪金龍,將帶來什么?
第二章:本源淬煉·道境初顯
龍宇閉目的歲月,余稱之為“悟道期”。
虛無中無晝夜,余以自身殘魂的“衰亡速度”為計:殘魂每衰弱一分,記為“一紀”(后道尊定“源歷”,此階段約合源歷前七萬二千年至前一萬年,計六萬二千年)。六萬二千年間,龍宇始終盤坐于虛無核心,龍軀從萬丈增至百萬丈,鱗片上的源紋愈發(fā)清晰,甚至開始自主流轉,似在推演某種法則。
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吞噬能量的方式。
尋常魔神吸收能量,需以元神牽引,經經脈煉化;龍宇不然,他只需“想”,虛無能量便會自動涌入其體內——仿佛他本身就是“虛無”的一部分,能量回歸于他,如水滴歸海。余曾見一縷混沌罡風(不知何時從混沌裂隙飄入虛無)撞向龍宇,未及近身,便被他鱗片上的源紋分解,化作最精純的本源,融入龍軀。
源歷前五萬八千年,異變再生。
龍宇周身突然爆發(fā)出一圈金色光暈,光暈所及之處,虛無中竟生出了“空間”的概念——原本絕對的無邊界里,出現了以龍宇為中心的“內”與“外”。余殘魂恰在光暈邊緣,清晰感受到一種“秩序”在誕生:原本雜亂無章的虛無能量,開始按某種規(guī)律環(huán)繞龍宇流轉,如星辰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