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起源殿的龍宇,通過鴻蒙盤看到這一幕,嘴角露出一絲淺笑。他身旁的玄冥看著盤中人族與妖族并肩治水的景象,輕聲道:“你早知大禹能成,才讓玄空贈他圖譜吧?”
龍宇點頭,目光望向洪荒大地:“人族有堅韌之性,妖族有先天之力,若能同心,何懼水患?這治水之事,不僅是平定災(zāi)禍,更是讓各族知曉,洪荒安寧,需眾人共守。”
此時的黃河岸邊,禹正站在新開鑿的河道旁,看著平緩的河水順著河道流向遠方,沿岸族人歡呼雀躍。他抬手撫摸著腰間的“治水百器圖”,心中默念:“道尊,玄空大長老,晚輩定不負所托,平定洪荒水患,為人族謀一個安穩(wěn)未來!”
夕陽的余暉灑在河道上,波光粼粼,仿佛預(yù)示著洪荒人族即將迎來的嶄新篇章。而鴻蒙宗藏經(jīng)閣中,玄空正提筆在《人族興·大禹治水紀事》中寫下:“帝舜時,洪水泛濫,禹赴鴻蒙求策,得‘治水百器圖’,各族同心,治水始見功……”
河道旁的歡呼聲還未散去,禹卻已轉(zhuǎn)身召集核心工匠與部族長老,在臨時搭建的茅草棚中鋪開“治水百器圖”,指尖落在圖譜角落一幅未細看的“疏水龍渠圖”上。此前只顧著鍛造基礎(chǔ)工具,此刻才發(fā)現(xiàn)這圖譜竟藏著更深的河道設(shè)計——圖中以虛線標注出黃河支流的隱秘走向,還標注著“依山脈走勢鑿渠,引洪水入東海”的核心策略。
“此前我們只想著疏通主河道,卻忽略了支流分流的關(guān)鍵!”禹指著圖中一處狹窄山谷,“此處名為‘龍門’,若能在此開鑿渠道,可將上游三成洪水引入支流,主河道的壓力便能大減。”工匠們圍上前細看,只見圖譜上不僅標注了龍門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還寫明“用開山斧破巖,以定水樁固渠壁”的具體步驟,連鑿渠時需避開的暗河斷層都一一標出。
次日天未亮,禹便帶著百名精壯族人與鴻蒙宗煉器弟子趕往龍門。此處山勢陡峭,巖石堅硬如鐵,尋常鐵器一觸即碎。禹親自舉起開山斧,將體內(nèi)靈力注入斧中——只見斧刃瞬間泛起庚金寒光,他大喝一聲劈向巖壁,“咔嚓”一聲脆響,半人高的巖石應(yīng)聲斷裂,斷面平整如削。
“按圖譜間距打樁!”禹高聲下令,族人們立刻扛著定水樁上前。這些定水樁外層裹著的青銅經(jīng)鴻蒙宗秘法淬煉,打入河床時竟發(fā)出沉悶的“嗡鳴”,樁身瞬間與巖石咬合,任憑湍急的河水沖擊也紋絲不動。鴻蒙宗弟子則取出玄空贈予的“測水儀”,將其插入水中——儀器頂端的玉珠隨水流轉(zhuǎn)動,刻度盤上清晰顯示出水流速度與深度,精準指引族人調(diào)整渠壁傾斜角度。
可開鑿到第三日,意外突生。一處巖壁被劈開后,竟涌出汩汩滾燙的地下水,瞬間將幾名族人燙傷。禹急忙讓人后撤,看著噴涌的熱水皺眉——圖譜上并未標注此處有地?zé)?,若強行鑿渠,恐引發(fā)更大的地質(zhì)災(zāi)害。
危急時刻,禹想起玄空贈予的“水脈感應(yīng)術(shù)”玉簡。他盤膝坐下,將靈力注入玉簡,閉眼凝神。剎那間,一股清涼的感知順著地面蔓延開去,地下水流的走向、巖層的分布甚至地?zé)岬脑搭^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腦海中。原來此處地下藏著一條地?zé)岚岛?,若繼續(xù)沿原路線開鑿,必會將其截斷,引發(fā)更大的水患。
“改道!”禹睜開眼,立刻在地上畫出新的鑿渠路線,“繞開地?zé)岚岛?,從東側(cè)緩坡開鑿,雖多走三里路程,卻能保渠道安穩(wěn)?!弊迦藗円佬侣肪€施工,果然不再有地?zé)嵊砍觥4莱醪匠尚?,禹讓人將“疏水犁”架在木架上,由十名族人合力推動——犁頭劃過渠底,將淤泥與碎石盡數(shù)刮走,原本狹窄的渠道瞬間變得通暢,湍急的洪水順著新渠緩緩流向遠方。
消息傳回治水總營,舜帝派來的使者恰好趕到。使者看到龍門渠道分流洪水的景象,又聽聞“治水百器圖”與“水脈感應(yīng)術(shù)”的妙用,當即決定返回部族,召集更多族人前來相助。而遠在昆侖虛的玄空,通過藏經(jīng)閣的“水鏡術(shù)”看到龍門治水的進展,提筆在紀事冊上補充:“禹用‘水脈感應(yīng)術(shù)’避地?zé)幔那晒?,龍門渠道始成,分流洪水三成?!?/p>
與此同時,黃河中游的治水現(xiàn)場也傳來捷報。工匠們按圖譜鍛造出“汲水車”,只需四人轉(zhuǎn)動輪軸,便能將低洼處的積水引入渠道;“夯土杵”經(jīng)過改良,加入了鴻蒙宗傳下的“聚靈陣”,夯筑的河堤不僅堅硬,還能隱隱吸收天地靈氣,抵御洪水侵蝕。各族人見治水成效顯著,紛紛帶著糧食與工具前來投奔,治水隊伍從最初的數(shù)千人擴充到數(shù)萬人。
這日傍晚,禹站在剛完工的“三門峽”渠道旁,望著平穩(wěn)流過的河水,腰間的“治水百器圖”被風(fēng)吹得微微作響。他伸手撫摸圖譜上玄空留下的批注——“治水在‘疏’,更在‘防’,待水患平定,需筑堤修壩,立長久之策”,心中忽然有了新的盤算:待此次洪水退去,便依圖譜上的“防洪堤圖”,在黃河沿岸修筑永久性堤壩,再教族人種植耐旱的五谷,讓沿岸部族徹底擺脫水患之苦。
夜色漸深,治水營地的篝火依舊明亮。族人們圍著篝火傳唱著新編的歌謠,歌詞里滿是對大禹的贊頌,也藏著對鴻蒙宗的感激。禹坐在篝火旁,取出玄空贈予的玉簡,再次研讀“水脈感應(yīng)術(shù)”——他發(fā)現(xiàn)這術(shù)法不僅能感應(yīng)水流,還能感知土壤肥力,若用在農(nóng)耕上,定能助人族增產(chǎn)。
“道尊與玄空大長老的恩情,不僅是平定水患,更是為族人鋪了一條長遠的路啊。”禹輕聲感嘆,將玉簡與圖譜小心收好。月光下,他望著東方泛起的魚肚白,眼中滿是期待——再過不久,這奔騰的黃河,終將成為滋養(yǎng)人族的母親河,而這一切,都始于鴻蒙宗那卷承載著道韻與智慧的“治水百器圖”。
遠在起源殿的龍宇,通過鴻蒙盤看到這一幕,轉(zhuǎn)頭對玄冥笑道:“禹不僅有堅韌之心,更有長遠之智,人族有此領(lǐng)袖,何愁不興?”玄冥望著盤中黃河兩岸的生機,輕輕點頭:“待水患平定,人族便有了穩(wěn)固根基,三皇五帝的脈絡(luò),也將在此刻真正延續(xù)下去?!?/p>
而鴻蒙宗藏經(jīng)閣中,玄空正將今日的治水進展錄入典籍,他提筆寫下:“禹察‘治水百器圖’之‘防洪堤圖’,謀長久之策,人族農(nóng)耕與防洪之基,自此始立。”墨跡干透,與此前的紀事融為一體,成為洪荒人族興盛大業(yè)中,一段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