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大雷音寺,自佛法東傳已歷三百余載。
這一日的靈山,與往日歷來的莊嚴(yán)肅穆不同,更添了三分盛景與五分祥和。祥云如浪,自須彌山巔漫向四方,層層疊疊鋪展成漫天錦緞,其上綴著七彩霞光,映得整座靈山金輝遍灑,連空氣中都飄浮著若有似無的檀香與蓮香,交織成沁人心脾的清芬。八萬四千座寶剎錯落分布在靈山之上,每一座寶剎的檐角都懸掛著鎏金風(fēng)鈴,風(fēng)過鈴響,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穆曧懬宕鄲偠瑓R聚成一曲空靈祥和的梵音,順著山風(fēng)飄向三界六道,似在昭告這場跨越三百年的佛法盛會。
大雷音寺的大雄寶殿內(nèi),更是氣象萬千。殿宇由無量劫前的混沌琉璃鑄就,通體澄澈,流光溢彩,殿頂鑲嵌著億萬萬顆摩尼寶珠,每一顆都散發(fā)著柔和卻不刺眼的光芒,將大殿映照得如同白晝。殿內(nèi)的十二根盤龍巨柱,皆是由上古神玉雕琢而成,柱身上盤繞的神龍栩栩如生,龍鱗清晰可見,龍須微微飄動,仿佛下一刻便要破壁而出,騰云駕霧而去。柱頂纏繞著金色的瓔珞,垂掛而下,隨風(fēng)輕擺,與殿內(nèi)的香煙纏繞在一起,氤氳出一片神圣而莊嚴(yán)的氛圍。
大雄寶殿正中,九品蓮臺之上,如來佛祖(多寶道人)端坐其上。他身著金紅相間的袈裟,袈裟上繡著萬佛朝宗的圖案,每一尊佛都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仿佛蘊含著無盡的佛法奧義。如來佛祖面容慈悲,雙目微闔,眉間的白毫相光熠熠生輝,散發(fā)出溫暖而強大的佛光,籠罩著整個大殿。三百年的時光,并未在他身上留下絲毫痕跡,反而因佛法東傳的功德加持,他的氣息愈發(fā)渾厚磅礴,周身的佛光也比三百年前更加純粹耀眼,舉手投足間,皆透著掌控天地、普度眾生的無上威嚴(yán)。
蓮臺兩側(cè),十八尊羅漢分坐左右。他們或袒胸露乳,或手持法器,神態(tài)各異,有的怒目圓睜,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沉思不語,有的笑意盈盈。每一尊羅漢都氣息沉凝,周身環(huán)繞著淡淡的佛光,他們是佛法東傳的堅定護持者,三百年來,或坐鎮(zhèn)靈山,或游歷四方,斬妖除魔,護佑佛法傳承。
羅漢之后,是文殊、普賢、觀音三位大士。文殊菩薩端坐青獅之上,手持如意,面容沉靜,眼神中透著無盡的智慧,他是佛法東傳中佛法教義的主要闡釋者,無數(shù)東土僧人因他的點撥而頓悟佛法真諦;普賢菩薩騎乘白象,手持蓮花,神態(tài)慈悲,周身散發(fā)著祥和的氣息,他以大行愿力護持佛法傳播,化解了無數(shù)東土佛法傳承中的阻礙;觀音菩薩端坐蓮臺,手持凈瓶楊柳,眉目含情,慈悲眾生,三百年間,她游歷東土,救苦救難,度化了無數(shù)善男信女,為佛法東土扎根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往后,是靈山的各大菩薩、比丘、比丘尼,他們身著統(tǒng)一的僧袍,手持念珠,神態(tài)恭敬,整齊排列在大殿之中,靜靜等候著盛會的開啟。整個大雄寶殿內(nèi),雖有萬余人,卻鴉雀無聲,唯有淡淡的檀香與佛號聲交織,營造出一種莊嚴(yán)而肅穆的氛圍。
“咚——咚——咚——”
三聲悠揚的鐘鳴自靈山之巔的鐘樓傳來,聲音雄渾而悠遠,穿透云層,傳遍整個靈山,也傳遍了東土大唐,乃至三界六道。這鐘聲,是佛法傳承盛會開啟的信號,也是對三百年佛法東土傳承的致敬。
鐘鳴落下,如來佛祖緩緩睜開雙目。他的目光深邃而慈悲,掃過殿內(nèi)的諸佛菩薩、羅漢僧眾,最終望向東方,仿佛穿透了無盡的空間,看到了東土大唐那片佛法興盛的土地。
“三百年前,本座于靈山發(fā)下宏愿,欲將大乘佛法傳往東土,渡化東土眾生,護佑三界安寧?!比鐏矸鹱娴穆曇魷喓穸f嚴(yán),如同洪鐘大呂,在大殿內(nèi)回蕩,每一個字都清晰地傳入在場眾人的耳中,“彼時,東土雖有小乘佛法流傳,卻未能真正普度眾生,眾生深陷貪嗔癡慢疑五毒之中,苦不堪言。為解東土眾生之苦,本座遣觀音大士尋訪取經(jīng)人,又令金蟬子轉(zhuǎn)世為玄奘,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自東土遠赴靈山,求取大乘真經(jīng)。”
提及玄奘,如來佛祖的眼中閃過一絲贊許之色:“玄奘法師,心懷慈悲,意志堅定,不畏艱難險阻,不懼妖魔鬼怪,歷時十四年,徒步十萬八千里,終至靈山,求得真經(jīng)。返回東土后,他又潛心譯經(jīng),將六百五十七部大乘真經(jīng)譯為漢文,使佛法教義得以在東土廣泛傳播。玄奘法師之功,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當(dāng)為后世僧眾之楷模。”
話音剛落,殿內(nèi)響起一陣低低的贊嘆之聲。諸佛菩薩、羅漢僧眾皆對玄奘法師的功績欽佩不已,他們深知,若無玄奘法師的舍身求法與潛心譯經(jīng),佛法東土傳承便無從談起。
“三百年間,佛法在東土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比鐏矸鹱胬^續(xù)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欣慰,“玄奘法師圓寂后,其弟子窺基、圓測等人繼承其衣缽,繼續(xù)弘揚佛法,譯經(jīng)著述,使佛法教義愈發(fā)完善。而后,第二代傳人秉持玄奘法師的遺志,廣建寺廟,收納僧眾,將佛法傳播至東土的每一個角落。如今,第三代傳人已然成長起來,他們不僅精通佛法教義,更能結(jié)合東土的文化習(xí)俗,闡釋佛法真諦,使佛法在東土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p>
如來佛祖抬手一揮,一道金光自他指尖射出,在空中化作一面巨大的水鏡。水鏡之中,清晰地展現(xiàn)出東土大唐的佛法盛景:長安城內(nèi),大慈恩寺、薦福寺等各大寺廟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僧人們身著僧袍,手持念珠,在佛前虔誠跪拜,口中默念佛號;洛陽城外,無數(shù)百姓聚集在寺廟之中,聆聽高僧講經(jīng)說法,他們神情專注,眼中透著對佛法的敬畏與向往;江南水鄉(xiāng),一座座小巧玲瓏的寺廟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僧人們與百姓和睦相處,共同弘揚佛法,護佑一方安寧;甚至在偏遠的邊疆地區(qū),佛法也得到了廣泛傳播,各族百姓放下紛爭,在佛法的感召下,和睦共處,安居樂業(yè)。
水鏡之中,還展現(xiàn)出東土佛法傳承的具體景象:第三代傳人們正在各大寺廟中講經(jīng)說法,他們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將深奧的佛法教義講解得通俗易懂,引得臺下聽眾陣陣贊嘆;一些僧人正在田間地頭,幫助百姓耕種勞作,以實際行動踐行佛法中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還有一些僧人正在編纂佛法典籍,將三百年間東土佛法的傳承經(jīng)驗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為后世佛法傳承留下寶貴的財富。
“諸位請看?!比鐏矸鹱娴穆曇粼俅雾懫?,“三百年間,東土佛法傳承已歷三代,寺廟遍布天下,僧眾達百萬之眾,信佛之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佛法教義不僅融入了東土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成為了東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東土,民風(fēng)淳樸,百姓安居樂業(yè),鄰里和睦,盜賊絕跡,這便是佛法普度眾生的最好見證?!?/p>
“恭喜佛祖,賀喜佛祖!”文殊菩薩站起身來,雙手合十,恭敬地說道,“佛法東傳三百年,傳承三代,根基已穩(wěn),此乃三界之幸,眾生之福。這一切,皆賴佛祖的遠見卓識與無上功德,也賴玄奘法師及歷代傳人的不懈努力?!?/p>
“文殊大士所言極是。”普賢菩薩也站起身來,附和道,“三百年前,誰能想到,大乘佛法能在東土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如今,東土佛法根基穩(wěn)固,傳承有序,這不僅是佛法的勝利,更是三界安寧的保障?!?/p>
觀音菩薩微微一笑,說道:“佛祖慈悲,普度眾生。三百年間,我曾多次游歷東土,親眼見證了佛法在東土的傳播與發(fā)展。如今,東土百姓對佛法的信仰愈發(fā)堅定,僧眾對佛法的闡釋愈發(fā)精妙,這正是佛祖宏愿得以實現(xiàn)的體現(xiàn)?!?/p>
十八羅漢也紛紛站起身來,向如來佛祖行禮道:“恭喜佛祖,佛法東傳,傳承三代,根基穩(wěn)固,我等愿繼續(xù)護持佛法,使佛法在東土乃至三界六道發(fā)揚光大?!?/p>
“善哉,善哉?!比鐏矸鹱嫖⑽㈩h首,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佛法傳承,非一人之功,亦非一代之力,而是歷代僧眾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如今,東土佛法根基已穩(wěn),但這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p>
如來佛祖頓了頓,繼續(xù)說道:“三界六道,眾生苦難無窮,佛法普度眾生之路,任重而道遠。今后,靈山當(dāng)繼續(xù)與東土佛法界攜手,相互交流,相互學(xué)習(xí),使佛法教義不斷完善,更好地適應(yīng)三界眾生的需求。同時,也要警惕妖魔鬼怪、邪魔歪道對佛法傳承的破壞,護持佛法傳承不受侵?jǐn)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