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空心中一動:“請他進來?!?/p>
片刻后,一個面容清癯的道人跟著源風子走進來。道人身上沒有任何靈氣波動,看似平平無奇,卻給人一種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感覺。他看到廣場上的道樹,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對著玄空拱手:“貧道鴻鈞,聞昆侖有‘鴻蒙道’,特來一觀?!?/p>
玄空心中巨震——鴻鈞!未來合道的先天神只,竟會在此時來訪!他定了定神,回禮道:“道友客氣,請坐。”
鴻鈞沒有落座,而是徑直走到道樹下,凝視著樹干上的經(jīng)文。良久,他輕嘆一聲:“‘源起于無,顯于有’,此語道破天機。貧道于紫霄宮悟‘天道’,卻從未想過‘天道’亦有源頭?!?/p>
他轉向玄空:“此經(jīng)何人所著?”
“家?guī)熕鶄??!毙詹槐安豢海凹規(guī)熝?,洪荒之道,如河有源,尋源者可見全貌,逐流者僅見一域?!?/p>
鴻鈞沉默片刻,道:“貧道近日悟得‘道分陰陽,陰陽化四象’,卻不知陰陽之源為何。觀此經(jīng),似有所悟——陰陽非對立,是‘源’的兩種動勢,一收一放而已?!?/p>
玄空笑道:“道友此言,已觸‘源起篇’精要?!?/p>
兩人于道樹下論道三日三夜,從宇宙生滅談到法則演化,從生靈修行談到劫數(shù)因果。鴻鈞驚訝于玄空對“源”的理解,玄空則從鴻鈞的言論中補全了對“天道”的認知——原來“源”是根,“天道”是枝葉,枝葉雖茂,終究離不開根的滋養(yǎng)。
臨別時,鴻鈞取出一卷玉軸:“貧道無以為贈,此乃《天道拾遺》,記貧道對洪荒法則的感悟,或可為道友完善典籍之用?!?/p>
玄空接過玉軸,回贈了一片道樹的葉子:“此葉蘊含‘源’之微末,道友若有暇,可靜觀之?!?/p>
鴻鈞接過葉子,深深一揖,轉身化作一道流光離去。
望著鴻鈞消失的方向,玄空喃喃道:“天道與鴻蒙,終將交匯?!?/p>
此時,道樹忽然光芒大盛,所有葉片同時亮起,連樹干上的經(jīng)文都開始流轉。玄空抬頭望向九天,知道這是龍宇在回應他的想法。
他走到道樹前,輕輕撫摸樹干,心中默念:“鴻蒙宗的道基,成了。”
山風吹過,道樹的葉片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遠處,三清正在紫霄宮舊址吐納,忽然感覺到一股溫和卻浩瀚的氣息從昆侖方向傳來,讓他們體內的先天清氣運轉得更加順暢;洛水岸邊,女媧凝視著水中的倒影,腦海中忽然閃過一絲明悟,對“造化”的理解又深了一層;不周山巔,剛蘇醒的帝江猛地睜開眼,望向昆侖,眼中滿是疑惑——那是什么氣息?為何讓他感覺如此親切,仿佛與自己的本源相連?
玄空不知道,《鴻蒙大道經(jīng)》的道韻,已隨著道樹的生長,悄然融入了洪荒的天地靈氣之中。它不會像三清的法門那樣教人爭奪氣運,也不會像祖巫的功法那樣追求肉身強橫,它只是靜靜地存在著,等待著那些注定與“源”有緣的生靈,前來揭開它的奧秘。
而這一切的開端,都源于那枚自九天垂落的玉簡,源于龍宇那句簡單卻蘊含深意的囑托——
“記其源,記其變,記其理?!?/p>
玄空轉身走向藏經(jīng)閣,他要將今日與鴻鈞論道的內容記錄下來,作為《鴻蒙大道經(jīng)》的第一份注解。陽光透過云層灑在他身上,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與道樹的影子交疊在一起,仿佛預示著鴻蒙宗的未來,將與洪荒的命運,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