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那些名流雅士,也是樂得錦上添花,都會過來送上幾句奉承。
“汴州三絕”的司馬中見身邊名流雅士們散去大半,嘴角微微上撇:“呵呵,誰能想到我府城的桂冠,竟被祁縣一個小子奪去,真是流年不利啊?!?/p>
一旁恭順的青年士子,隨聲附和道:“恩師說的不錯,聽中原書坊的一個朋友說,他好像還要出一本專門的文集。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拿下了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大三元了呢。”
“三絕”司馬中朗笑一聲,捋著胡須搖著頭,一副遺憾感嘆的樣子:“我大周幅員遼闊,富有四海,每年不知有多少所謂的神童,但如此狂妄者卻甚為少見?!?/p>
一旁與之親近的一些文人,也附和道:“司馬兄說的極是啊,想當年三百年一遇的天才湯之畏,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fā)?縣、府、院、鄉(xiāng)試高中四元,結果呢?”
“對,還有同為四大才子的文士明,亦是如此,名揚四海,可五十余歲才通過鄉(xiāng)試。”
…………
一旁的蘇方正聽著這些人的議論,則是皺起了眉頭。
果然如傳言那般,這“三絕”“四秀”對那小子成見極深啊。
仔細想想,也難怪他們會如此敵視他。
在那小子聲名鵲起之前,中原文人雅士,人人吹捧他們師徒七人。
他們師徒七人,同氣連枝,互相造勢,再加上他們確實有才華,聲望愈發(fā)隆重。
誰曾想,自今年以來,隨著文曲星在書畫、詩詞展現(xiàn)出非凡的天賦,不但在中原開始傳頌,甚至在兩京、江南都小有名氣了。
如此令人瞠目的天賦,如此迅速的名望傳播,如此恐怖的成長速度,又怎能不令人嫉妒呢?
更何況,那小子最為擅長的恰恰是“三絕”最為得意的“書”“畫”“詩詞”。
以一人之力,硬撼三人最為得意的成就,甚至還大有超越之勢。
而今,又一躍成為科考上的新星,力壓眾童生,一舉奪得院試魁首。
這股強勢的后浪,已有將他們這些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可能了。
在蘇方正看來,“三絕”“四秀”除了嫉妒那小子的“名”之外,恐怕還有“利”上的嫉妒。
有“名”,便能有“利”。
“三絕”“四秀”師徒七人,俱都喜歌姬、好艷舞,講排場、愛臉面。
揮霍無度,全靠“名”得來的“利”來維持。
如今,“名氣”被擠壓,“利益”當然受損了。
如此一來,焉能不敵視那小子?
蘇方正想到這,搖了搖頭,冷笑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