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們的手?!狈艅字钢蠞h那枯瘦如柴的手,只見手上布滿了厚厚的老繭,指甲縫里還嵌著泥土,“這是長期種地的手,絕非做強(qiáng)盜的手。”
于是,流浪者們在城里住了下來。放勛讓精通農(nóng)事的啟教他們種植冬麥,讓擅長文化的契教他們識字,還讓夔教孩子們唱歌。起初,城里的百姓對此并不樂意,紛紛抱怨他們會偷東西、占地方。然而,漸漸地,百姓們發(fā)現(xiàn)這些流浪者會主動幫著挑水,會熱心地幫著修補漏雨的屋頂,甚至在夜里還會幫忙巡邏,守護(hù)這座城市。
有一天夜里,狂風(fēng)呼嘯,城墻上的旌旗眼看就要被吹倒。流浪者中的一個壯漢,不顧危險,毅然爬上城墻,將旌旗重新扎牢。第二天,守城的士兵深受感動,特地送來兩壇酒,非要與他痛飲一杯。
“以前在老家,哪見過這樣的官?。俊眽褲h喝著酒,眼眶泛紅,聲音帶著一絲哽咽,“那些官老爺見了我們,不是打罵就是驅(qū)趕,哪有陛下這樣,不僅讓我們進(jìn)城,還教我們種地、認(rèn)字……”
方勛恰好路過,聽到這番話,只是微微一笑。他想起城門口石碑上所刻的《鄉(xiāng)禮》里寫著:“遠(yuǎn)來者,若鄰人待之?!痹瓉?,道理講得多了,真的會如同種子一般,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冬天來臨之前,平陽城按照慣例要舉行臘祭。太史依照舊例,準(zhǔn)備了三牲、玉帛等祭品,并且提議讓貴族子弟站在前排,百姓只能在遠(yuǎn)處觀望。
放勛卻輕輕搖了搖頭,說道:“把祭品分一分,讓每家都能拿到一塊肉,一杯酒?!彼钢切┝骼苏?,“讓他們也站到前面來,一同祭天?!?/p>
太史一聽,急得直跺腳:“陛下,這不符合禮法!貴賤有序,不能隨意打亂??!”
“禮法的真正目的是讓人敬天愛人,而不是用來區(qū)分高低貴賤?!狈艅啄闷鹨粔K祭肉,遞給那位瞎眼的老漢,“您老來祭天,上天想必會更加歡喜?!?/p>
老漢顫抖著雙手接過肉,對著天空的方向深深作揖。陽光灑落在他花白的頭發(fā)上,也同樣照耀著周圍的百姓,落在貴族華麗的錦袍上,那暖洋洋的感覺,并沒有什么不同。
祭典之上,夔譜寫了一首新的曲子。這次,他沒有使用莊重的編鐘,而是別出心裁地選用了百姓家里常見的陶罐、木勺,敲打出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拿烂盥曧?。流浪者中的一位婦人,也唱起了家鄉(xiāng)的歌謠,那調(diào)子雖然蒼涼,卻飽含著力量,聽得在場的所有人都眼眶泛紅,心中涌起陣陣感動。
放勛站在人群之中,并未穿著象征帝王身份的禮服,只是身著一件普通的布袍。他跟著節(jié)奏輕輕拍手,忽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彼此提防的人,此刻緊緊挨在一起;那些曾經(jīng)爭吵不休的部落,此刻正唱著同一支歌。
“這才是禮的真正意義啊?!狈艅自谛闹心f道,這感覺就像桑林里輕柔的微風(fēng),溫柔地拂過每個人的心田。
開春之后,羌人部落為了表達(dá)感激之情,送來了品質(zhì)最好的羊毛;共工氏也送來了最為精致的玉器;流浪者們則送來了新收獲的冬麥。放勛讓人將這些禮物都擺放在市集之上,告訴百姓可以隨意挑選,無需付錢,只說:“這是大家的心意,理應(yīng)由大家共同分享?!?/p>
有個看似商人模樣的人,挑選了一塊最為上乘的羊毛,卻留下了兩匹布。他微笑著說道:“陛下說禮尚往來,我不能白白拿走。這布就送給城里的孤兒做衣裳吧?!?/p>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這一消息傳開后,越來越多的人紛紛效仿。市集漸漸演變成了“禮市”,這里沒有專人看守,卻沒有人多拿,也沒有人少給。放勛路過時,看到兩個孩子正在分一塊餅,你推我讓,模樣十分可愛,這場景忽然讓他想起當(dāng)初那兩個爭桑葉的農(nóng)婦。
他轉(zhuǎn)頭問身邊的太史:“《鄉(xiāng)禮》里寫‘爭桑葉’的那一條,現(xiàn)在還有人違反嗎?”
太史笑著搖了搖頭:“現(xiàn)在誰家要是再為了東西爭吵,不用里正來評理,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了。大家都說,可別讓陛下看見,丟不起那個人。”
方勛聽后,也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忽然深刻地明白,禮法并非僅僅是刻在石碑上冰冷的文字,也不是廟里那些高高在上的規(guī)矩,而是刻在人們心中的善意,是隱藏在舉手投足之間的相互體諒。這就如同雨水滋潤土地,并非依靠強(qiáng)制的命令,而是通過點滴滲透,潤物于無聲之中。
那年夏天,平陽城不幸遭遇了蝗災(zāi)。鋪天蓋地的蝗蟲如烏云般襲來,吞噬著莊稼,百姓們陷入了恐慌之中。放勛得知后,立刻帶領(lǐng)百姓前往田間滅蝗。在田里,貴族和平民們并肩跪在地上,他們不顧烈日炎炎,紛紛用手捉,用網(wǎng)捕。有個貴族子弟,平日里從未干過農(nóng)活,此時手上磨出了血泡,卻依然笑著說:“陛下,這可比在朝堂上聽那些空洞的大道理痛快多了!”
放勛看著他,思緒不禁飄回到自己年輕的時候,父親曾經(jīng)給他講述的關(guān)于“禮”的道理。那時,他覺得這些道理高深莫測,難以理解,如今歷經(jīng)種種,他才真正明白,最高境界的禮,就是能夠?qū)e人的難處視為自己的難處,把別人的歡喜當(dāng)作自己的歡喜。
蝗災(zāi)過后,百姓們懷著感恩與敬意,自發(fā)在城門口立了一塊新的石碑。石碑上并未刻字,只畫了一幅畫:一個帝王,穿著樸素的布袍,與百姓們一同在田里辛勤勞作,天上的太陽灑下光芒,平等地照耀著每一個人,明亮而溫暖。
方勛看著那幅畫,久久沒有說話。他深知,這便是最好的《鄉(xiāng)禮》,無需文字的闡釋,無需多余的解釋,卻能讓所有人一眼就明白:禮,并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規(guī)矩,而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最真摯的聯(lián)結(jié)。
就如同桑林里的桑葉,你讓我一片,我敬你三分,體現(xiàn)的是鄰里之間的相互禮讓;就像祭典上的酒肉,你分我一杯,我念你一生,彰顯的是彼此之間的感恩與銘記;就像這平陽城的煙火,你幫我添把柴,我為你擋陣寒,傳遞的是大家同甘共苦的情誼。
后來,人們談及放勛的“愍民惠禮”時,總是會說起他制定了多少禮法,教化了多少百姓。然而,放勛自己心里清楚,他其實什么都沒有刻意去做,他所做的,不過是讓陽光照進(jìn)每一個角落,讓善意如同種子一般,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生長,最終連成一片,綠了平陽,也綠了整個天下。
因為他始終堅信,人心就像廣袤的土地,只要播下善良的種子,用理解和體諒去悉心澆灌,總會生長出讓人驚喜的莊稼。這,便是禮法最本真的模樣,也是教化最深遠(yuǎn)、最強(qiáng)大的力量。它如同潺潺流淌的溪流,滋潤著人們的心田,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和諧,讓整個社會充滿溫暖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