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印本引發(fā)的關注熱度尚未完全消退,一個更具分量的消息如同投入湖心的又一顆石子,激起了更為深遠的漣漪——喬琳與埃琳娜合作的那篇關于理論引導實驗發(fā)現(xiàn)界面新奇效應的論文,歷經(jīng)嚴格的同行評審和修改,終于在物理領域的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正式在線發(fā)表了。
相比于預印本的快速傳播,正式論文的發(fā)表代表著這項工作得到了期刊編輯和匿名審稿人的最終認可,其嚴謹性和創(chuàng)新性獲得了官方背書。期刊封面的編輯推薦欄里,甚至用簡潔有力的語言重點介紹了這項“來自中國訪問學者喬琳與史密斯教授團隊的合作成果”,稱其“為理解復雜氧化物界面物理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實驗證據(jù)”。
這不再是圈子內(nèi)部小范圍的討論,而是真正進入了主流學術界的視野。
發(fā)表當天,喬琳的郵箱迎來了新一輪的轟炸。祝賀郵件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是合作過的同行,更多的是素未謀面的學者,其中不乏一些她曾在教科書和重要綜述文獻中看到過的名字。研究所的公共郵件列表里,約翰·史密斯教授群發(fā)了祝賀信,語氣中充滿了自豪。連研究所的所長也在一次全所范圍的簡短會議上,提到了這項成果,稱贊其為跨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
名聲,這一次是帶著沉甸甸的學術重量,實實在在地落在了喬琳的肩上。
走在研究所的走廊里,她能明顯感覺到投向她的目光變得更加復雜。有純粹的贊賞和敬佩,有帶著衡量意味的審視,或許,也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嫉妒。開始有其他課題組的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會引用她論文中的觀點,并恭敬地稱其為“喬的工作”。
甚至有一次,在咖啡角,一位來自理論化學部門、平時并無交集的資深研究員主動坐到她對面,饒有興致地與她討論了將近半小時,探討她的模型是否有可能應用于某些分子磁性體系。喬琳謹慎地回應著,既不過分熱情,也不失禮貌,清晰地闡述了其模型的適用邊界,同時也對可能的交叉應用表現(xiàn)出開放的態(tài)度。
這種關注度的提升,也帶來了一些實際的“煩惱”。一些學術會議的組織者似乎終于確認了她的“價值”,發(fā)出的邀請更加誠懇,條件也更為優(yōu)厚。還有獵頭公司發(fā)來郵件,試探她是否有意向在博士畢業(yè)后考慮某些工業(yè)界研究院的職位。
喬琳依舊保持著驚人的冷靜。她婉拒了大部分會議邀請,只保留了一個與當前研究直接相關、且能讓她與幾位關鍵實驗學家深入交流的小型研討會。對于工業(yè)界的橄欖枝,她更是直接忽略。她的目標清晰而堅定——在學術的深海里繼續(xù)探索,解開更多自然界的奧秘。金錢與虛名,并非她的航向標。
體內(nèi)的青蓮本源在這種外界紛擾中,仿佛運轉得更加內(nèi)斂和深沉。它幫助她過濾掉那些無謂的情緒波動,無論是過度的興奮還是潛在的焦慮,都無法動搖她內(nèi)心的寧靜。她依舊每天規(guī)律地修煉《青木養(yǎng)身功》,按時攝入足量的、健康的食物,保證充沛的精力。外在的榮譽如同風吹過水面,會泛起波紋,卻影響不了水底蓮根的沉穩(wěn)。
傍晚,她收到了一封來自國內(nèi)陳景明教授的郵件。郵件很簡短,只有一句話:
“論文已閱,工作扎實,殊為不易。戒驕戒躁,繼續(xù)前行?!?/p>
看著這熟悉的、帶著陳教授特有風格的十六個字,喬琳的嘴角微微勾起一個清淺的弧度。這比任何來自外界的贊美都更讓她感到踏實和有力。
她關掉郵箱,打開正在進行的新的理論推導文檔。屏幕的冷光映在她平靜的臉上,眼底深處是依舊燃燒的、對未知領域的好奇與探索之火。
漣漪漸廣,終會歸于平靜。而深水之下,青荷依然在默默生長,它的目標,從來不是水面上的喧嘩,而是更深、更遠處,那無人涉足的風景。她知道,這只是漫長旅程中的一個小小驛站,稍作休整,便需再度啟程。
喜歡綜影視:青蓮渡請大家收藏:()綜影視:青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