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漫過汴京城的青瓦粉墻,各府賞菊宴的帖子如蝶翅般翩然而至。墨蘭擇了幾家與韓家淵源頗深的人家,帶著新婦李氏晴婉從容赴約。在滿園金菊映襯下,她一身月白云紋羅衣,發(fā)間只簪一支素銀蘭花步搖,卻比那些滿頭珠翠的夫人更顯清雅。
一、蘭心識趣靜水深流
宴席間,幾位御史家眷正議論著漕運新政,話音里透著幾分憂心。墨蘭安靜地坐在紫檀嵌螺鈿扶手椅上,手中白瓷茶盞升起裊裊熱氣。當有人問及韓學士對稅改的看法時,她只淺笑頷首:外子常說,新政如醫(yī)病,需對癥下藥。妾身婦道人家,只盼著漕船平安,市井物價平穩(wěn)便是。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既未涉朝政,又顯出家國關懷。鄰座通政司參議夫人聞言,不由多看她兩眼。這位韓二奶奶從不似旁人般爭著品評時局,可每回開口都恰如其分,像秋日晴空般令人舒暢。
待到賞鑒主人珍藏的鈞窯花瓶時,兩位夫人因鑒賞觀點不同起了爭執(zhí)。滿園笑語霎時凝滯,正在解說藏品來歷的主家面上已顯尷尬。墨蘭卻緩步上前,指尖輕撫瓶身冰裂紋路,溫聲問道:妾身愚見,這紋路倒像前日見著的霜菊?聽說府上菊圃新得了綠云品種,不知可否一觀?
話音落地,滿園重新活絡起來。待眾人移步菊圃,那參議夫人特意走在墨蘭身側,低聲嘆道:方才多虧妹妹解圍。
二、錦云承露暗涌機遇
這般沉靜識趣的做派,讓墨蘭在不知不覺間織就張無形羅網。這日她正在教韓嘉認《千字文》,忽見陪房媽媽快步走來,袖中露出半截靛藍信封——正是錦云軒蘇娘子的急信。
英國公府要為三位小姐定制四季衣裳,點名要最新穎的獨家花樣,工期卻緊得駭人。墨蘭看完信箋,面上依舊帶著教子時的溫和笑意,只吩咐乳母帶哥兒去用點心。
書房里,她取出那本藍皮冊子,指尖掠過英國公夫人厭俗艷,重細節(jié)的記錄,又想起馬球會上張桂芬束發(fā)的珊瑚珠絳——那上面纏著罕見的金絲墨菊紋樣。
墨蘭提筆蘸墨,雪浪紙上立刻綻開清雋字跡。她命蘇娘子立即聯(lián)絡江南頂尖織坊,又讓繡娘暫停所有普通訂單。在給張桂芬的問候信里,她特意夾了片曬干的墨菊花瓣,只字未提生意,卻已道盡心思。
三、風起青萍蘭臺定策
三日后的品蟹會上,通政司參議夫人特意坐到墨蘭身旁。趁著丫鬟剝蟹的間隙,夫人似不經意般低語:聽說戶部昨日呈了漕運折子,提及要增設三處榷場。墨蘭執(zhí)蟹鉗的手穩(wěn)穩(wěn)當當,只將蘸了姜醋的蟹肉放入對方碟中:夫人嘗嘗,這蟹黃倒是飽滿。
宴席散時,暮色已染紅屋檐。墨蘭的馬車經過錦云軒,見鋪面外圍著幾輛青綢小車,蘇娘子正親自將兩位衣著體面的媽媽送出門,彼此臉上都帶著妥帖的笑意。
回到清暉院,她見韓絡正在查驗韓嘉的描紅作業(yè),便接過丫鬟手中的參茶奉上。燭光下,夫妻二人看著孩兒稚嫩的筆跡,誰也沒提英國公府的訂單,也沒說漕運新政的風聲。但當她提及要在城外粥棚添些冬衣時,韓絡輕輕頷首:夫人安排便是。
夜深人靜,墨蘭在藍皮冊子上添了幾行小字。窗外秋風拂過竹叢,發(fā)出細雨般的聲響。那些宴席間的只言片語,鋪子里的迎來送往,都化作墨跡,靜靜沉淀在紙頁間。
她想起今日在菊圃看見的景致——各色菊花在秋風里舒展枝葉,誰也不急著爭艷,卻自有蜂蝶循香而來。
(第413章完)
喜歡綜影視:青蓮渡請大家收藏:()綜影視:青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