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時光,如同攥緊的沙,在指縫間流逝得飛快。畢業(yè)設計的壓力、直博申請材料的準備、與研究所那邊的持續(xù)溝通……諸多事務交織,構成了喬琳大學生涯最后一年繁忙而有序的基調。然而,與高三那種被命運驅趕的窒息感不同,此刻的忙碌,是由她親手編織、指向明確未來的主動選擇。
1。論文答辯,沉穩(wěn)收官
畢業(yè)設計答辯會上,喬琳站在講臺前。她選擇的課題,正是基于暑期在研究所時那份“特別考題”的延伸與深化。她沒有炫技,而是用最嚴謹的邏輯、最清晰的語言,層層遞進,展示了她如何從一個看似微小的數據異常出發(fā),構建理論模型,進行數值模擬,最終得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潛在應用價值的結論。
臺下坐著院系里最嚴格的幾位教授。他們提出的問題尖銳而深刻,喬琳卻始終從容不迫。她引經據典,數據信手拈來,應對自如,甚至在某些環(huán)節(jié),與教授們進行了頗有深度的學術探討,其展現出的視野和思維深度,已然超越了一名優(yōu)秀本科生的范疇。
答辯結束,評委席上短暫的沉默后,是自發(fā)的掌聲。最高等級的“優(yōu)秀”評價,毫無懸念。
走出答辯教室,春日暖陽灑滿長廊。喬琳輕輕呼出一口氣,心中并無太多波瀾,只有一種水到渠成的坦然。大學的學業(yè),至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2。家書與抉擇,無聲的告別
畢業(yè)前夕,她收到了母親王亞珍寄來的一封信。信里絮叨著家常,詢問她的畢業(yè)去向,字里行間帶著小心翼翼的打探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悔意。信末提到,父親喬建斌的身體不如從前,酒喝得少了,話也更少了。
喬琳看完,將信紙緩緩折好,放入抽屜深處。她沒有回復具體的工作或深造去向,只是簡短地匯了一筆錢回去,附言:“保重身體?!?/p>
她知道,那個家,她終究是回不去了。不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心靈上的鴻溝早已無法跨越。她無法原諒父母前世今生的算計與涼薄,但也無意再去怨恨。如同對待許妍一樣,經濟上的適度支持,是她基于血緣所能做到的極限,也是她為自己劃下的、清晰無比的界限。
她的未來,在更廣闊的天地。
3。碩果累累,前路鋪就
直博的申請一切順利。陳教授親自為她撰寫了強有力的推薦信,加上她無可挑剔的學業(yè)成績、頂尖競賽的榮譽、以及在研究所出色的實踐表現和那份獨具慧眼的“研究報告”,她毫無懸念地獲得了錄取資格,并贏得了全額獎學金。
消息正式確認的那天,她獨自一人在圖書館頂樓站了很久。夕陽西下,將天邊染成瑰麗的錦緞。她想起那個冬日在冰冷河水中絕望下沉的自己,想起重生后第一個清晨,在寒風中奔跑記憶單詞的決絕,想起無數個挑燈夜戰(zhàn)的深夜,想起研究所里那些殫精竭慮的日夜……
恍如隔世。
體內那縷青蓮本源似乎感應到她心潮的起伏,溫潤地流轉著,撫平一切激蕩,最終歸于一片浩瀚的平靜。
4。畢業(yè)典禮,獨自的加冕
畢業(yè)典禮那天,校園里充滿了鮮花、掌聲與離別的愁緒。許多同學在家人的簇擁下,笑容燦爛地合影留念。喬琳穿著學士服,獨自一人走在人群中,身影清寂,卻脊背挺直。
她不需要任何人的見證與加冕。她的成人禮,早在一次次與命運的抗爭、與自我的超越中完成。這份畢業(yè)證書和直博錄取通知,就是她給自己最好的加冕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