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衡的到來,如同在盛家私塾這方清池中投下一顆明珠,光華流轉間,也悄然改變了池水的微瀾。不過幾日功夫,這位小公爺便以自身風儀與才學,贏得了莊學究的贊許,也與盛家兄妹漸漸熟稔起來。
私塾的日常依舊,書聲瑯瑯,只是氣氛較之以往,更多了幾分不易察覺的活躍與較勁。
墨蘭(青荷)依舊是那個最沉靜專注的學生。她將更多心思花在了學問上,莊學究的“小灶”她受益良多,不僅在于經(jīng)義的理解更深一層,更在于老先生對時文制藝的獨到見解。她如同最耐心的工匠,將這些點撥細細消化、打磨,再尋合適的時機,“無意”間在與長楓探討時流露出來。
這日下學略早,長楓難得主動邀墨蘭一同回院,路上便迫不及待地問起:“四妹妹,今日學究講解《禮記·中庸》里‘致中和’一節(jié),我聽著總覺有些隔膜,你素來心細,可有什么見解?”
墨蘭見兄長主動求教,心中欣慰,略一思忖,便將莊學究前兩日私下與她剖析的“中和非平庸,乃天下之大本達道”的精義,用更淺白的語言轉述出來,又結合了幾則史書上的典故加以印證。
長楓聽得眼睛發(fā)亮,撫掌道:“原來如此!經(jīng)妹妹這般一講,頓時豁然開朗!怪不得莊學究那日點評文章,說我的論述總差一口氣,想來便是未能領會這‘中和’的真諦,流于表面了!”他言語間充滿了對妹妹的信服,以及自身學問有所精進的喜悅。
兄妹二人一路探討,回到林棲閣時,氣氛依舊熱烈。林噙霜正抱著咿呀學語的幼子長榆在廊下看丫頭們喂錦鯉,見他們一同回來,且長楓眉宇間盡是求知若得的振奮,不似往日散學后的憊懶或浮躁,心中自是歡喜不已,忙招呼他們進屋用些新做的茶點。
墨蘭(青荷)先凈了手,這才從乳母手中接過沉甸甸的幼弟。她抱著小長榆坐在窗邊的軟榻上,一邊輕輕搖晃著,一邊便將自己今日所學,輕聲慢語地溫習起來。從《詩經(jīng)》的“風雅頌”到《禮記》的“冠義”,她并不求幼弟能懂,只讓那清朗平和的讀書聲,如同背景一般縈繞在他耳邊。小長榆似乎也極喜歡阿姐的聲音與懷抱,揮舞著蓮藕般的小胳膊,烏溜溜的眼睛望著墨蘭,偶爾發(fā)出“咿呀”的應和,逗得墨蘭眼底也染上真切的笑意。
而在書齋之外,幾位姑娘與齊衡的相處,也漸漸有了不同的光景。
如蘭性子爽利,又占著年紀小,對著齊衡一口一個“元若哥哥”喚得再自然不過,時常拿了不懂的詩文去問,或是說起家中趣事,笑語嫣然,一派天真爛漫。
齊衡對這位活潑開朗的盛五姑娘也頗有好感,總是含笑應答,耐心解疑,舉止間是世家公子應有的溫和與風度。
墨蘭(青荷)卻始終保持著恰如其分的距離。課業(yè)上有交集時,她稱一聲“小公爺”,態(tài)度恭敬有禮;若無私事,絕不多言半句。她的目光清明,舉止得體,既不會如如蘭那般主動湊近,也不會如明蘭那般刻意回避到幾乎隱形。她就像一株靜靜生長的蘭草,在自己的位置上,汲取著陽光雨露,專注而從容。
唯有明蘭,依舊如同受驚的小兔。齊衡偶爾與她說話,她總是垂著眼睫,聲如蚊蚋,答話絕不超過三個字,行禮后便迅速退到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齊衡那日捕捉到的粉色耳廓,仿佛只是他一個模糊的錯覺。這位盛六姑娘,似乎打定主意要將自己藏匿于眾人的影子之后。
齊衡的目光有時會不經(jīng)意地掃過那個安靜的角落,心中或許會有一絲淡淡的疑惑,但也僅此而已。此刻的少年郎,心中裝著的是更廣闊的圣賢書與未來志,些許朦朧的好奇,尚不足以掀起波瀾。
汴京的秋日,天高云淡。盛家書齋內(nèi)的光陰,便在朗朗書聲、細微的互動與各自的心思中,靜靜流淌。墨蘭(青荷)安然處于其間,憑借日益精進的學問、潤物無聲的引導,以及那份被青蓮本源滋養(yǎng)出的沉靜氣度,穩(wěn)穩(wěn)地走著自己的路。她感覺得到,兄長在進步,幼弟在成長,而她自己,亦在一日日的積累中,悄然蛻變。
喜歡綜影視:青蓮渡請大家收藏:()綜影視:青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