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暉閣”布置妥當(dāng)后,并未立刻對外開放。明蘭獨自一人在里面靜坐了許久,感受著那份由物件凝聚而成的、熟悉的安寧與力量。她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緬懷的場所,更是一個傳承的起點。她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及未來的孫輩,能在這里,真正“認識”這位了不起的先祖,并從她的人生智慧中汲取養(yǎng)分。
數(shù)日后,一個風(fēng)和日麗的下午,明蘭第一次帶著自己的幾個孩子,踏入了“慈暉閣”。孩子們年紀尚小,對于這位只在母親口中聽聞、已然故去的大外婆,印象模糊。他們好奇地打量著這間布置得素雅而特別的房間,眼中帶著疑問。
明蘭沒有立刻說教,而是牽著最小的孩子的手,走到那張紫檀木扶手椅前,柔聲道:“這是大外婆生前最喜歡坐的地方。她常常坐在這里,看著窗外,或是讀書,或是想事情。”她讓孩子輕輕觸摸那光滑的扶手,“母親小時候,就常常趴在這椅子邊上,聽大外婆講故事,學(xué)認字?!?/p>
接著,她將孩子們引到書架前,抽出那本批注密密麻麻的《孫子兵法》,翻開一頁,指著上面的小字道:“你們看,這是大外婆寫的。她不僅讀懂了書里的道理,還有自己的見解。她常說,讀書不能讀死書,要思考,要會用?!?/p>
她又走到那幅“讀書明理、持家以儉、待人以寬、處事以明”的立軸下,將十六個字念給孩子們聽,然后用最淺顯的語言解釋:“大外婆希望我們盛家、顧家的孩子,都要多讀書,明白事理;管理家業(yè)要節(jié)儉,不能浪費;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處理事情要聰明公正。這些都是做人、持家最基本的道理?!?/p>
她拿起玻璃罩匣中的那方舊帕子,講述祖母年輕時如何精于女紅,持家辛勞;拿起那柄戒尺,說起祖母如何嚴慈并濟,教導(dǎo)兒孫規(guī)矩。每一個物件,都串聯(lián)起一個簡短的小故事,勾勒出祖母勤奮、睿智、剛強而又充滿溫情的形象。
孩子們起初只是好奇地聽著,漸漸地,被母親溫柔而認真的講述所吸引。那冰冷的歷史人物“盛老太太”,仿佛通過這些觸手可及的舊物和生動的小故事,漸漸變得血肉豐滿,親切起來。他們開始明白,母親口中那些常常念叨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原來很多都源自于這位從未謀面的大外婆。
此后,明蘭便時常帶著孩子們來“慈暉閣”。有時是檢查他們功課后,來這里靜坐片刻,讓他們自己看看書,摸摸那些舊物;有時是在他們遇到困惑,或是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后,來這里,結(jié)合具體的事情,講述祖母會如何應(yīng)對,引導(dǎo)他們思考。這里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教育場所,沒有嚴厲的斥責(zé),只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跨越時空的對話。
不僅對自己的子女,明蘭也鼓勵已成家的長柏、華蘭等人,帶著他們的孩子來“慈暉閣”看看。她對侄兒侄女們說:“這里是咱們盛家的根脈所在之一。你們的大外婆,是一位極有智慧的長者。多來這里看看,聽聽她的故事,對你們將來立身處世,大有裨益?!?/p>
漸漸地,“慈暉閣”在盛顧兩家的小輩中,悄然流傳開來。它不像祠堂那般森嚴,更多了幾分溫情與啟迪。孩子們在這里知道了“敬惜字紙”的由來,明白了“家和萬事興”的重要,懂得了“遇事需明辨是非,亦需懂得變通”的道理。盛老太太的精神與智慧,不再僅僅是明蘭等親歷者的私人記憶,而是通過這方靜謐的空間,通過那些沉默卻充滿故事的物件,通過明蘭等人深情的講述,如同涓涓細流,悄然滲入到了家族新一代的血脈之中。
明蘭知道,這種傳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久的堅持與用心。但她愿意去做這件事。每當(dāng)她看到孩子們在“慈暉閣”中安靜閱讀祖母批注的書籍,或是指著某件物品詢問背后的故事時,她心中便感到無比的慰藉。祖母雖然離開了,但她留下的精神財富,卻以一種更為永恒的方式,被小心珍藏,并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在這兩個家族的子孫后代中,綿延傳遞,生生不息。這間小小的“慈暉閣”,也因而成為了盛氏與顧氏家族文化中,一處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