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大地,風云涌動。天子的意志如同無形的烽火,迅速傳遞至各方將領手中。
駐守華陰的段煨和屯兵弘農(nóng)的張濟,幾乎同時接到了來自長安的旨意。旨意內(nèi)容清晰明確:整備兵馬,東進河東郡,協(xié)助關羽、張飛二位將軍,徹底解決白波軍問題,收回朝廷對鹽鐵之利的掌控。
若是數(shù)月前,接到這種旨意,段煨和張濟少不得要心里嘀咕幾句,掂量一下利弊,甚至可能陽奉陰違。但今時不同往日!
天子誅董卓、穩(wěn)長安、收降兵、派良將、強騎兵……這一連串組合拳打下來,眼瞅著關中局勢一天天穩(wěn)固,天子手中的刀把子越來越硬。
段煨和張濟都是明白人,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大勢所趨”。如今給天子打工,那就是最有前途的“鐵飯碗”!雖然規(guī)矩多了點,但勝在安穩(wěn)??!按時發(fā)糧餉,立功還能受賞封侯,不比整天提心吊膽怕被清算強?
“快!立刻點齊兵馬!糧秣器械務必充足!”段煨對著部下下令,臉上竟帶著幾分迫不及待,“陛下有旨,豈能延誤?我等當為陛下前驅,掃平不臣!”
張濟那邊也是類似光景:“此番東進,非同小可。關云長此人治軍極嚴!”
兩位西涼宿將,此刻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打工人的覺悟”,迅速安排好防務,便領著麾下精銳,浩浩蕩蕩開出駐地,朝著河東郡方向疾馳而去。
與此同時,河東郡境內(nèi)的楊奉,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楊奉這人,原本是白波軍出身,后來見董卓勢大,便帶著部分兄弟跳槽過去,想著混個前程。結果屁股還沒坐熱,董卓就涼了!他只好帶著他這一萬號人,在河東郡這塊地方左右橫跳,一邊打著官軍的旗號,一邊干著些劫掠商旅、偷偷挖礦的勾當,小日子過得倒也滋潤,堪稱“土皇帝”界的兼職達人。
他原本還想著再逍遙一段時間,多撈點本錢,看看風向往哪邊吹再決定徹底投靠誰。是河北袁紹?或者……再看看長安的小皇帝?
可還沒等他琢磨明白,朝廷的旨意和關羽大軍的先鋒斥候幾乎同時到了!
看著旨意上那不容置疑的語氣,再打聽一下關羽張飛的赫赫兇名、段煨張濟正在趕來的路上、以及長安那邊陛下層出不窮的狠活……楊奉手里的酒樽當時就掉地上了。
“這……這還看個屁的風向?。 睏罘罾浜怪绷?,“朝廷這是動真格的了!這要是碾過來,我這一萬人夠塞牙縫嗎?”
楊奉本就是個投機分子,擅長見風使舵,此刻見風頭不對,立刻做出了最符合他性格的決定——歸順!必須歸順!
他生怕動作慢了被關羽當成負隅頑抗的典型給剁了,立刻派出心腹信使,帶著他的“忠心”,快馬加鞭直奔關羽軍中。
信中,楊奉那是聲情并茂??!先是深刻檢討了自己過去被董卓“蒙蔽”,不得已屈身事賊的“無奈”,然后大力歌頌天子圣明,誅除國賊,最后表達了自己棄暗投明、率部歸順、愿為陛下前驅掃平河東不臣的“赤膽忠心”!
關羽收到信,丹鳳眼微瞇,撫須沉吟片刻。他對楊奉這等反復之人并無好感,但眼下以最小代價平定河東為重。既然楊奉愿降,正好可作表率,亦可利用其熟悉本地情況。于是便回信準其歸順,令其整頓兵馬,聽候調(diào)遣。
楊奉接到回信,如同拿到了免死金牌,長長松了口氣,立刻忙不迭地開始整編部隊,準備迎接“王師”。
然而,同樣接到朝廷旨意的白波軍另外三位首領——李樂、韓暹、胡才,可就沒楊奉這么“識時務”了。
這三位,可是白波軍的“老資格”,在河東扎根多年,靠著鹽池和幾處鐵礦,那是賺得盆滿缽滿。手下聚攏了一大幫亡命之徒,小日子過得比楊奉還逍遙。
朝廷一紙詔書就想讓他們交出去?開什么玩笑!
“呸!狗屁朝廷!當初董卓在時不見他們放個屁!如今看我們賺了錢,就想來摘桃子?”李樂首先罵罵咧咧地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