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招確實讓九環(huán)水泥無比難受,因為他們除非是遇到了大災大難,或者當?shù)卣慊顒佑杏残砸?,不然的話他們沒有理由支出這筆錢。
特別是這么大額,還是捐給八桿子打不著的這邊,他們的分廠是建在鄰縣,也不是這里,給這里捐的話,鄰縣那邊要不要捐?
幾千萬元,貪污或者揮霍都比捐贈容易。
雖然當?shù)卣疀]有接受這筆錢,但風聲已經(jīng)傳出去了,全縣人民都知道了,你非不要這筆錢,你是何居心?
所以拖也拖不了多長時間,最多說需要請示上級領導。
思考猶豫矜持了兩天,當?shù)卣罱K還是接收了這筆捐款,沒辦法,不收顯的太傻,收了實際上更傻。
原本的方案,就是縣里以碼頭入股,思楊這邊出這錢改造,最終雙方或平分,或四六這座碼頭。
現(xiàn)在還得合作,只不過思楊一邊只需要再出三千萬元,就取得了一半的股份。
實際上錢還是那么些錢,并沒有多掏多少,思楊還落了個好名聲。
正當楊辰沾沾自喜之際,一篇《警惕,強迫式捐款》文章出現(xiàn)在了經(jīng)濟日報上,這個報紙的份量可是相當高。
文章就以某縣為例,講了這次的捐贈,雖然多數(shù)地方都做了模糊式處理,但知道的人都知道發(fā)生在了那里,畢竟思楊捐那五千萬元,也是好好地宣傳了一把。
文章沒有點明思楊的外資成份,但是卻呼吁各地,在出售或合資公共設施時,警惕這種以捐款為名義的提前占位。
雖然說這樣的招數(shù)楊辰不打算用第二次,確實不合適,第一次用能收到奇效,第二天你再用,就是侮辱人家的智商了。
但不用歸不用,楊辰卻不想讓人家這么指責。
你既然能用媒體,我就也能用,你能用國家大報,我就用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南風報。
雙方本來就有很好的合作關系,南風報又是認錢不認人的主,思楊又是他們比較偏向的外方,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本身最近這邊一直在考察水泥市場,拿考察報告出來改一改,就是專題。
第一篇《丹州水泥,享地理之便,受地理之苦》,文章指出,丹州水泥背靠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和優(yōu)秀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獨占市場,外地水泥企業(yè)難以進入,吃了幾十年的飽飯。
但同時,也導致了丹州水泥擴張的欲望不強烈,等他們醒悟過來就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市場已經(jīng)全部被其它企業(yè)占據(jù),無法再就近擴張。
用丹州水泥來打第一炮,是楊辰的一個障眼法。、
第一篇,立場非常公允,意見也非常中肯,就連丹州水泥,也不能說這邊說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