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一年的那個雨天,祖父拿著銅鈴往寨外跑,土匪的槍聲在竹林里回蕩。他慌不擇路,摔下了溪畔的陡坡,手里的銅鈴滾到水里,發(fā)出最后一聲響。而祖母,正站在吊腳樓的窗前,手里攥著只同樣的銅鈴,望著他消失的方向,一站就是一夜。
“阿硯,等我回來給你帶城里的胭脂?!币暿飩鱽碜娓盖逦穆曇簦瑤е?,“那銅鈴陣……我怕我回不來,你別等……”
聲音戛然而止。引聲石上的漣漪散去,只留下林硯秋模糊的倒影。十二只銅鈴的青光漸漸暗下去,最后歸于沉寂。
“他這是……走了?”林硯秋的聲音帶著顫抖。
陳阿婆拍了拍她的肩:“是解脫了。被困了這么多年,總算能跟著真正的時光走了?!?/p>
第二天清晨,林硯秋去老槐樹下,發(fā)現(xiàn)那串銹跡斑斑的銅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十二只新的銅鈴,陽光照在鈴身,泛著溫潤的光。陳阿婆說,是祖母的回聲把舊鈴換了下來,她守了一輩子,終于能跟著祖父的影子,一起走出這銅鈴陣了。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林硯秋把引聲石留在了吊腳樓,帶著祖母的手稿回了省城。修復古籍時,她總愛把那只最小的銅鈴放在手邊。有時修復到民國時期的書信,字里行間提到“等待”二字,銅鈴就會輕輕震動,傳來一陣極輕的回響,像有人在說“我等你”。
她知道,那不是被時光困住的回聲,而是祖母和祖父跨越了生死的應答,藏在銅鈴的紋路里,藏在深山的歲月里,只要有人記得,就永遠不會消散。
半年后,林硯秋收到一封來自縣文化館的信,說在整理舊檔案時,發(fā)現(xiàn)了一份民國三十一年的失蹤人口記錄,附帶著一張照片——正是她祖父,登記信息里寫著“失蹤原因:為保護寨民,引土匪入絕境,犧牲”。記錄的末尾,有一行用紅筆寫的字:“其妻子常來館詢問,望有知其下落者告知?!?/p>
林硯秋把記錄復印了一份,寄回給陳阿婆,讓她貼在寨口的公告欄上。她想,祖母和祖父的故事,不該只藏在銅鈴陣里。
又到七月半時,林硯秋回到落音寨。老槐樹上的銅鈴在風中輕響,清脆悅耳。陳阿婆說,自從換了新鈴,再也沒有回聲出現(xiàn)過,那些被時光困住的人影,大概都跟著真正的時光,往前走了。
林硯秋站在吊腳樓的窗前,望著溪邊的竹林。陽光穿過葉隙,灑在青石板上,像落了一地的碎金。她仿佛看到祖母和祖父并肩走在溪邊,祖父手里的銅鈴輕輕搖晃,祖母的銀飾在陽光下閃著光,兩人的笑聲被風吹著,融入銅鈴的聲響里,一圈圈蕩開,再也不會被困住了。
她從包里拿出那只最小的銅鈴,輕輕一搖。這次,傳來的是清脆的響聲,像山澗的泉水,像林間的鳥鳴,像所有被時光溫柔以待的,等待與重逢。
喜歡懸疑解密檔案請大家收藏:()懸疑解密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