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匠類書籍,他也是能帶的就帶一本。
講天文地理的,他也是先給妙真和在京城的二師弟留一本,剩下的再每樣挑出一本來帶去倭國。
這么一通查找,他挑出來的更多是儒家的書籍。
潘筠翻了翻后點頭道:“儒家好啊,教人為善,教導(dǎo)人仁義禮智信,不錯,不錯,多帶幾本?!?/p>
王璁也覺得自己選得好:“我去過益田君的書房,他們甚是推崇儒家文化。”
潘筠頷首:“畢竟同出一源,怎能不喜歡?我看倭國也很應(yīng)該來個變法,重新思考取才之道,我們的科舉就很值得學(xué)習(xí)?!?/p>
潘筠把書都塞給王璁,道:“你可以和益田君提議一二,將來我們要與倭國常來常往,倭國越好,我們才能越好,我們是希望他們能和平昌盛,與我大明共贏的。”
王璁應(yīng)下。
王璁也就在書籍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其馀綢緞、瓷器都很好選,直接選用當下最流行的便可。
能在江南流行開來的花色自然是最好的,到了倭國也很好推銷,直說是大明今年最流行的綢緞便能賣出高價。
而倭國的中上階層的喜好就較為復(fù)雜,綢緞、棉麻和茶葉都是他們的最愛。
而中下層,便宜的瓷器和棉麻布料最受他們歡迎。
除這些外,大明的銅錢深受倭國各個階層的喜愛。
但銅在大明亦為管制用品,銅錢自用可以,想要出口不可能。
之前海禁,海船是走私,不少人都一船艙的往外運銅錢,只要不被水師查禁,漂洋過海,便能換回來不少白銀。
所以海寇們喜歡打劫大明的商船呢,只要能截停,便能賺很多錢。
海禁未開前,王璁第一次接觸到海船,老實得很,自然不可能藏匿銅錢出關(guān);